屈原,巧用3颗谷种辨贤才——
有一次,楚国屈原回到自己的故乡选拔人才。
考试之后,他发现有99个人的考卷成绩相同,都应列为头名,只有一个人稍差,可以列为第二。
这样一来,仅头名二名加起来就有100人。屈原知道这是考题泄密。于是决定进行复试。
屈原宣布:“现在正是谷雨季节,你们每人带一点儿谷种回去,秋后以收谷为卷。”随后,分给每人谷种100颗。
秋后交卷时,99个头名都让家人背筐挑担,争着多交谷子,只有那个考第二名的农家小伙子,捧着一个小土罐,最后一个来到府门。
屈原逐个检验每个人的成绩,他看到
那成筐成担的谷子,脸色阴沉沉的,
当看到青年农民的小土罐时,眼睛一亮,兴奋地问:“你一共收了多少颗谷子?”
小伙子不安地回答说:“九百多颗,您发的谷种有97颗不发芽,只有这3颗打粮食。”
那99个头名听到这里,“哄”地一声大笑起来。
屈原却严肃地大声说:“这个青年最诚实,他是这次当选的唯一贤才。
我发给每人的谷种都有97颗煮熟的,你们却都交来这么多谷子,显然是假的。”
屈原别出心裁地用3颗谷种辨出了贤才。
屈原(约前340—前278) 中国民间信仰之神。战国楚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逸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元湘流域。
著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
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尽。
投江后,楚人在其故里南阳修建屈原庙。后梁太祖元年(公元907年)追封屈原为昭灵侯。庙宇几经重建。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屈原曾居玉笥山,将庙徙建玉笥山上。1869年(同治八年),乡闾集资重修,更名屈子祠。
相传端午节即为纪念屈原投江殉难而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