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是一种主观意识,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也就是你喜欢的人有可能不适合你。如果一个人不适合你,无论你怎么喜欢,结果都不会很乐观。
合适就是一种现实状态,是从实际出发,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实际的生活中,两个条件比较合适的人在一起,开始可能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很有可能日久生情,然后互相喜欢。因为感情这东西是可以培养的,相比较下,合适的条件则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所以选择合适比选择喜欢更现实一些,在婚姻里可靠性也大一些。
如果是我的话,我就选择合适的,因为你喜欢的不一定适合你,最近在看电视剧《人生之路》。
看到巧珍对高加林的喜欢,就觉得心疼巧珍,而马栓对巧珍的情意,更是让人怜惜。那么好的娃,对巧珍又那么上心,但是,开始时,巧珍就是不同意嫁给马栓,因为她喜欢的是高加林。直到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她才醒悟,原来她和高加林确实不合适,而马栓更适合她,所以她和马栓结婚了。
但这话又说回来了,合适不合适,喜欢不喜欢,全都是缘分,也不是完全由人的意志所决定。
后来巧珍倒是嫁给了马栓了,开始的日子还算平安幸福,但是有了孩子后,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问题。
夫妻俩带着孩子去上海治病,期间的艰辛就不用说了,命运再一次发难,敦厚驯良的马栓却在车祸中去世了,两个人的姻缘半路终结了。
再说高加林,当初是为了跟黄亚萍回上海,为了给自己寻求更好的发展,和巧珍分手,因为巧珍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妮子。黄亚萍则不同,她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是上海人,跟着父亲可以回上海。他觉得和巧珍相比较,自己跟黄亚萍更合适,同时他也是喜欢黄亚萍的。
而黄亚萍的感情标准更清晰,当初高加林没能上大学回村做了农民,她没有追求高加林,因为她觉得作为农民的高加林不适合她,虽然她对高加林也有喜欢。
当高加林到县里做了记者后,黄亚萍觉得高加林当时的条件,无论是才华还是身份都和自己很合适: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广播站播音员,于是就主动追求高加林,两个人谈起了恋爱。当高加林被举报是“非正当渠道入职”,被卸职回家要继续做农民,此时高加林提出分手,因为他觉得自己作为农民,再和黄亚萍在一起,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黄亚萍也同意和他分手。
后来高加林的报告文学得了奖,去上海领奖,又有机会考取了知名报社的编辑部工作,这样高加林就留在上海工作了,此时跟随父亲回到上海的黄亚萍得知了高加林的这些情况后,又觉得高加林此时的条件和自己又很合适,所以,再一次和高加林谈起了恋爱,还提到了结婚的事情。
其实高加林和黄亚萍是相互喜欢的,但是当各自所处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同时,也就是双方的条件不合适的时候,虽然彼此有喜欢,但是却是不适合婚姻的;相反,当双方的条件合适的时候,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因为婚姻毕竟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的事情就需要达成共识,步调一致,如果彼此思想认知有分歧或者存在其他的不平等,婚姻大概率就不会幸福。
由此看来,婚姻里两个人自身条件的合适比相互喜欢更重要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