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学习好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而得到了特殊的“礼遇”,这种特殊的“礼遇”不但包括教师的“厚爱”,还包括同伴的“隔离”;担心被超越,不得不竭尽全力,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学习,成为“专注”者。正是这样的被“隔离”和“专注”,最终把这些孩子推出了我们的“交往圈”,剥夺了他们应该拥有的快乐。
当这些孩子踏进大学校园,走向社会,当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时,非智力素养的短板会令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焦虑,从而失去心理安全感,问题也就自然产生。
回头想想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每天要顶着压力走进校门,即使上课像听天书,也坚持着坐在教室里一节节熬过去;因为成绩落后,老师批评多,同学抱怨多……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扛”下来,需要多大的耐力和坚持啊!也正因为这样的磨炼,才造就了这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其心理承受能力超乎常人。于是,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其非智力方面的素养更有利于其成功。
教育,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孩子,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就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找到测量每一个孩子的“尺子”。
【心得】 为人师者,不易!不仅要解惑授业,更需要立德树人!我们面对的不是“流水线上”的同一批次的产品,我们需要呵护的是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个体。每一个学生,他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作为老师,我更希望自己能做孩子们的“显微镜”,用心寻找隐藏在他们表象下的可爱之处;我不需要做“放大镜”,无限放大孩子们表露在外的不足之处。“扬长补短”的前提是引导孩子们先认清自己的“长”并外放呈现,他们才能愉悦接受到对自己“短”的善意批评,这才符合心理学当中的“三明治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