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生活社优秀作品荟萃
丁俊贵之《生活需要感悟》

丁俊贵之《生活需要感悟》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2-11-23 21:43 被阅读0次

    【生活需要感悟】

    一粒种子长成大树,既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也承受着风暴的袭击。因此,成全我们人生奇迹的,不全来自阳光的爱抚,还有那痛击我们的风暴。

    一、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

    人活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做事情,包括为谋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谓职业。也包括出于兴趣、爱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谓事业。

    与人交往,包括同事、邻里、朋友关系以及一般所谓的公共关系,也包括由性和血缘所联结的爱情、婚姻、家庭等关系。

    这两者都是人看得见的行为,并且都有一个是否成功的问题,而其成功与否也都是看得见的。

    如果你在这两方面都顺利,譬如说:一方面事业兴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满,朋友众多。就可以说你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说你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别人眼里,你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运儿。

    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别人心目中就都会是一个倒霉蛋。

    这么说来,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应该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了。

    然而,在看得见的行为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东西,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做人。

    当然,做人并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蕴涵在两者之中的,是透过做事和交人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的生活态度。

    就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来说,做人主要并不表现于做的什么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学问还是做生意,学问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现在做事的方式和态度上。

    一个人无论做学问还是做生意,无论做得大还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坏,关键就看他是怎么做事的。

    学界有些人很贬薄别人下海经商,而因为自己仍在做学问就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气势。

    其实,无论商人还是学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实在不可一概而论。

    有些所谓的学者,在学术上没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树,一味赶时髦,抢风头,惟利是图,骨子里比一般商人更是一个市侩。

    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做事和交人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遭际,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际,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当然不应该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东西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

    一个人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确实,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你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青春是诗歌丰收的季节,老年更适宜收获哲学。

    如果说人生前半部分的根本特点在于不知满足地追求幸福,那么,其后半生则充满着不幸的惶恐。

    所有幸福皆为虚无缥渺之物,而所有苦难则为实实在在的东西。因而,我们毕竟都变得谨小慎微,所渴望的仅仅是少一点痛苦和那种不再被人打扰的境遇,而不是快乐。

    当我们年青的时候,总是想象那些杰出人物和伟大事件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伴随密集的鼓点和嘹亮的号角登场亮相;而在老年,当我们回首平生,发现,他们都关门闭户静静地睡着,没有人注意他们。

    人过四十,多数人难免产生愤世嫉俗的毛病。这是很自然的。人们都乐于从自己的性格出发去衡量他人,看到的情形是别人在思维或激情方面远远落后于己。所以,他有意不同他人有任何来往,于是不是喜爱孤独,就是仇恨孤独,或者顾影自怜。

    我们青春时代的活力和欢笑,部分是出于这祥的事实:我们刚登上人生的巅峰,并不知道那边山脚下等待着的死神。然而我们跨过山巅后,看到的只是道听途说的死神的真实面目。与此同时,我们跃跃欲试的神情顿时消退,这使得我们的精神突然消沉。此时,悲凉忧戚的严肃认真感遂压倒了青春时节丰富多彩的愉悦。

    我们在青春时节,视生命为无尽的长河,毫不珍惜地消磨时光;可是,当我们变得苍老时,越发感到时间弥足珍贵。犹如一个死囚一步步迈向断头台的感受一般。

    从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遥远未来;从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却宛如一个非常短暂的往昔。

    一个人必须等到年岁已大,才可能透悟人生。

    青春时节,时间迈着非常缓慢的步履;因此,我们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阶段,不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长的,所以它留下了那样多的美好记忆。

    假如我们要人追忆往事,那么,任何人在此期间可叙说的东西,比下两个阶段都要多得多。

    这一段生活,就像时令之春季,日子本身在根本上就变得令人难熬的漫长。

    当生活临近结束时,我们并不知道这到底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在老年我们会发现所经历之生活是如此的短促呢?

    因为,此时我们对这段生活的记忆是非常之少,因而显得时光之短罢了。

    于是,我们忘掉了许多无关紧要的事,尤其是我们所经历的不幸,剩下来的东西当然就为数不多了。

    此时,我们活得越长,则会更少考虑那些曾在我们看来是举足轻重、富有价值的事件。

    时光往往不留痕迹地逝去,就像航船离岸越远,岸上之物便越发变化,越难区分和辨认一样,我们往昔的东西也渐渐淡漠了。

    在青春年少时,我们具有完整的意识;而在年老时,我们实际上只具有一半意识。我们越变老,我们就越是减少意识的程度而活着。

    事物在我们眼前穿过,却不会产生任何印象,就像一件艺术作品被看过千百次后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我们做不得不做之事,过后又不知道所做的究竟是些什么。此时,由于生活本身越来越变得无意识,当人生冲向意识完全消逝的那个终点,这个过程会越发加快。

    由于长时间养成的接受同一对象的习惯,智慧就会变得如此精疲力尽,任何事件所产生的效果会越来越小。

    由此看来,孩子们的一小时比老人的一整日都漫长。因此,老人的时光,像一个下滑的圆球一样,是作加速运动的。

    我们越年青,就越容易感到无聊。儿童总是需要不停的玩耍,无论是游戏和干活都行。如果不让他们这样,他们就会陷入可怕的无聊。青年人亦复如是。

    随年龄增长,无聊日趋减少。我们一生“最好时光”即是在老态龙钟之日到来之时,因为,老人虽然情感的折磨平息了,但人生之重负却远较青年为甚。

    青年人长于直观式的感受,老年人擅长思索追忆。因此,青春是诗歌丰收的季节,而老年则更适宜收获哲学。

    同样,在实际领域,青年人是由直观感受到的和体察到的东西所决定;而在老年,是由思维中的东西所决定。

    人生的前四十年适于著书立说,而后三十年宜写些评论。

    奇怪的是,只有到生命的尾声,我们才真正听到和领悟到我们自身和目标,尤其是同世界的关系。

    老年,长于避免不幸;青年,乐于容忍不幸。青年是一个不安的年岁,而年老则是一个休整的时节。

    人越老,人世之事则看得越轻。

    倘我们为老年,我们无疑面临着死神;倘我们是年青人,我们占有着生活。

    问题在于,二者之中,何者更可怕?而且,生活从整体上看,并不是那种过去比未来美好的东西。

    《旧约传道书》说:“死亡之日比出生之日更美好。”

    想长命百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浅薄的念头。

    有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得好:“任何人活得越长,经历的邪恶便越多。”

    三、根本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得去考虑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就代表你根本没有想做的工作。

    你想找的并不是真正想做的工作,而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实际上哪有这种工作?

    如果不吃苦,就看不见工作的成就感。一份工作真正的乐趣和成就感,得要苦过好多年才能体会出来。

    如果一开始就做得很轻松,哪里会有趣?以前做一份工得先拜师当学徒,在打骂中学功夫,受到不平等待遇,也拿不到什么像样的薪水,但是大家无处可去只好拼命赖着不走。就因为有这些痛苦与不甘,当工作做得漂亮了才会更开心,这就是工作的成就感。

    用钱绝对买不到工作的成就感。说白点,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已经是个大误会,根本没有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果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就想“我要生在一个适合自己的世界”,那根本不会想出生。找工作也是一样,别想着要工作迎合自己,而是要自己去迎合工作。

    大多数人都是挑选自己不太喜欢的职业,这样反而比较好上手,如果想过得幸福美满,最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作兴趣。

    就好像喜欢棒球的人别当职业棒球选手,打业余棒球会更开心。电影导演黑泽明就有个出名的传奇,他原本想当的不是导演,而是画家。

    真正会成功的人大多是这样,或许有些导演真的从小就立志当导演,但我不觉得他们拍的电影有多好看,可能是因为太喜欢电影,反而没办法客观地看电影。

    人对不太喜欢的东西反而会看得透彻,再说无论哪个行业都有盲点,所以稍微保持距离的旁观者,会比全心投入的当局者更容易发现盲点。

    找工作的时候千万别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也别烦恼做起来有没有成就感如果你觉得现在这份工作没有成就感,那不是坏事,而是良机,正好可以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工作。

    无论什么工作,经过冷静的审视都会变得比目前更有趣。

    四、成才,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成才决定于什么?

    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

    但并不是每一个获得大学毕业文凭甚至高学位者,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相反的,有些没有进过大学的自学青年,也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人才。

    是名校和名师吗?

    但并不是每一个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或是师从名家的人都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而有些没有进入名校或从名师的青年,也有不少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华罗庚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5%)。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一直不断地琢磨这些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思考,终于有了一点心得:一个人成才决定什么或不决定于什么,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经验表明,能否成才,基本上不决定于名校、名师,不决定于学历和学位之高低,不决定于是否出国留学,不决定于学习条件之优劣,也不决定家庭是否富有。

    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具体地说,决定于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根据对国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成才经验的研究,大学生们能否成才,需要淡化名校情结,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盲目追求高文凭和高学位的误区,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强化决定成才的四个重要素质:

    1、酷爱读书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发育都比较超前,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读书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北宋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四处借书供他抄读,通过自学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说:“立身以学习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因此,一个不爱书、不爱读书和不会读书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2、善于自学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就大学而言,必将由现在的课堂讲授再回归到自学的将来。因此,一个没有很强自学动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

    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学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开发和引导。

    大量实例证明,充其量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都已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可是,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3、超强的记忆力

    对待记忆力似乎存在误解,以为批评死记硬背就是反对加强记忆力。这是模糊了死记硬背与加强科学记忆力之间的区别,世界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例如,著名作家茅盾,年轻时能够把120回的《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文学大师钱钟书,读书一遍能够成诵。

    记忆力与天资有关,但主要还是后天培养的,就如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所说:“记忆力就如肌肉,越练越强。”

    4、悟性

    悟性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开启智慧的根本途径。

    什么是悟性?

    所谓悟性是一种感悟的思维能力,它具有偶发性、跳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它的表现形式有:未卜先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和心有灵犀等。

    学生们学习优劣的区别,不在于分数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与学历、学位无关。

    一个人无学历而有悟性,能够更有效地获取有用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反之,有学历甚至高学位而没有悟性者,是绝对不能成为杰出人才的。

    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方能够显现出来,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

    怎么开启悟性呢?

    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

    学习的本质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

    所谓悟道就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

    我们会心累,就是经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会苦恼,就是记性太好,该记的,不应该记的,都留在记忆中;我们会痛苦,就是因为奢求的太多。

    看重你所拥有的,你就是富有的;看轻你所没有的,你就什么也不缺。真正的快乐不是外在的富足,而是心田的饱满。

    丁俊贵

    2022年11月22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生活需要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ya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