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迷茫而纠结的生活体,甚至在我大学时期一个室友就委婉的说过我这样的性格“如果不改变,将来在大事儿上会有些吃亏的”。
我虽然记在了心里但并没有时刻想着如何改变,可能心底对于性格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受。
01
好友F小姐跟我述说着她这一年工作对她的消耗,甚至说到“我今年不换工作,你明年估计就看不到我了”。说这句话我并没有感到有太多的意外,这几年她的日渐憔悴我也看在眼里,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但因为相似的经历想必也一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F小姐一样这两年的我在工作上也一直处于裹足不前的位置,唯一的区别大概只是工资上的区别而已,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的工作价值感不高。
这种不高的价值感除了覆盖掉当下生活的色彩之外,它更是让你对未来的路有种很悲观的预见,一旦消耗的时间过长,前路就会杂草丛生,再想前进就相当于要重新开辟一条道路。而你什么时候才有勇气拿起割掉杂草的刀就很难说了。
事实上,我和F小姐遇到一个相似的难点就是,我们既不满足于当下的境遇,又无法拿出勇气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前行。
02
纠结的更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看看站在它背后的真相,当我探头去试着去看清它的时候,我大概看到了源于纠结背后,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不清,和容差率的低下让我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就像某天下午,回家的路上我顺路去了一层卖鞋子的商场,原本以为我又会无功而返,但是想不到我很快果断的买到了一双适合,而自己又很喜欢的一双鞋子。
我不禁开始回想起曾经自己购物时犯选择困难症的纠结心情,现在的我和一年前的我工资卡的钱并没有变得更多,但为什么购物的果断力和满意度却高了不少。
我对比了一下过去和现在心理上购物的变化。
过去我对于物品的市场价值或者我的内心价值并没有做出很客观的判断。
比如我总想着拿两百块钱在价值三四百区域里买东西,这难免就不得不面对很多矛盾的局面。
事实上三四百价值里的东西如果出现打折的情况,那么更多的可能是瑕疵断码或者过季的存在,但是价格高出自己的预算即便很漂亮的物品我们也会纠结到底要不要超出预期的去得到它。
现在我已经对市场两百块钱的质量和三四百块的选择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知道两百块钱在大概率上我可以买到什么质量的物品,也知道三四百块钱的选择区域大概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能提前在内心对于物品的价格和选择区域做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判断取舍。
然而除了对选择的预期客观判断之外,我想我现在内心的容差率比曾经高了很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过去我买东西的时候似乎内心总想买一个能用上一辈子的物品,我会从各个方面去挑剔物品的不完美之处。
事实上一个物品哪需要承载那么多的价值考验,大多数物品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归为功能性物品,他只需要满足我们某种情况下对它的核心功能的需求即可,一个完美的存在必定由多件物品组合存在的。
比如我们不可能一个季节只穿一双鞋子,我们可以从多种不同款式的鞋子上得到不同的搭配和效果。当然即便你真的不小心买错了,除去售后服务外,我们也可以将物品做更多的处置,送给更合适的人或者重新选择购买都是可以的。
总之,我们不必把每个选择当作不可补救的唯一选择,自然就提升了我们的容差率和满意度。
03
回头来看我和F小姐的工作面临的境况,过去的两年事实上我们对我们的工作处境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了。
可是如果面临重新找工作的选择时,我们的容差率还没有提升。
就好比,很多人调侃说现在的人都想找“工资高离家近活儿少”的工作一样,我们是否对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工资,稳定性,业务水平的提升上,我们还没有做出一个很明确的取舍,而我们对选择报以了过多的期待要求也降低了我们对选择之后的容差率。
如果下份工作更糟糕怎么办?
我们当然还可以改变,可以重新做选择。
04
F小姐继续在电脑的另一端报以深深的愧疚感和失望,对自己以及对于父母……而我并不能作为榜样的面貌去安慰她,只是更清晰而平静的发送过去一句话,给她也是对我自己说“如果迟早要走那条路,为什么我们不早点出发呢?”
我不知道F小姐是否能从认识清晰但行动纠结的过程中很快走出来,但我已经开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简历,也默默打开招聘app开始收集那些招聘职责和要求里的关键词。
不管是求职或者工作,重要的不是它的价值和意义,而是我们要到哪里去,和前行的勇气。
如果你内心已经足够清除自己要走的路要去的地方,只是缺失了暂时的勇气,那在行动上不妨问自己“如果迟早要走那条路,为什么我们不早点出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