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网络上推荐的书,然后自己立马下单,等书到手了,连塑封都没有拆掉就扔在一旁。当某天听到有人在分享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心里就有个声音响起,这本书我也买了,但是因为买回来就没有下文了,所以现在分享心得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生活中,我们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时刻,计划10月份读10本书,直到11月过完了,那些计划中的读书清单和书籍都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想学英语,结果书、资料买了一堆,但就是没有开始行动。
在开始一个计划时我们总是能全身投入,也下了决心想要真正改变,但是这种热度只能持续三分钟。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只存在开始的筹备期,没有实施就计划就夭折了。是我们不想改变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想改变,我们就不会看到一个三个月没见的人蜕变成写作能手、当上项目总监、开始自己创业了后,然后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奋勇直追,去主动关注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地人或事,并制定计划。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焦虑中生活的太久了,总想要一蹴而就就达成目标,或者快速看到结果。却忘了,如果总是低头只顾眼前,不去抬头想想自己究竟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自己想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时,这种急切的计划,只能慢慢消耗你的热情,不能让你保持持续的执行力。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计划,不是最终让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这个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后,我们每一次都实现了人生的愿景。其实,摆脱焦虑,防止三分钟热度的方法就是做一个能让“愿景照进现实”的年度计划。所以当我们制定计划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计划是跟自己目前的实际结合的,并确保制定的计划能变成现实,然后再将实现计划需要的必要条件和步骤,按照先后级将他们一一细化,每天一点点,按计划进行,并在每周或者每月固定的时候段,将一周或者一个月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复盘,并对计划实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计划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戴维·艾伦说过,让某项事务摆脱对大脑的纠缠,这样的计划就是好的计划。
所以当我们制定计划时要根据自己的专注度和自己情况来,不要过度计划,过度计划会让人产生焦虑,就像你将一个月要看的书全部摞在一起,然后天天看到它们堆在那里,这时我们潜意识里接收到的就是这么多书怎么读的完,然后慢慢的读书计划就变成了让我们觉得很难得事,总要有去逃避。只有适当的计划才能让大脑忘记这件事,然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这个时刻需要做的这件事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专注,才能真正投入,才能一步步将计划融入生活,直到它慢慢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只有将计划变成习惯了,一切就都简单而又美好了。培养习惯的过程,就如同带着新鲜感和热情开始,用方法和技巧坚持,吸纳渴求和奖赏的能量来突破,最后便是伴随着喜悦的习惯成自然。
当我们刚开始一个计划或者接触一个新事物时,只有三分钟热度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只是我们要有意识的找到一个切入点,将目标清晰明确,进而让这种热度变成习惯培养起来。且在执行计划时都能清晰明了目前自己是在培养习惯的哪个阶段,下个阶段是什么,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才能通过下个阶段,并及时发现计划中的问题,思考问题的处理方法。比如,以前我们起床的一件事就是看手机,那么我们可以慢慢的将看手机变成看书,每次将书放在枕边,慢慢的这个醒来看手机的坏习惯就被看书替代了。
就像很多人说的,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学那么多东西,实际上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已。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是爱学习的人突然多了吗?不是,只是我们找到了一种缓解焦虑的便利途径而已。如果我们不认为三分钟热度是自己的问题,不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改掉坏习惯也要靠自己的话,那么我们是不会有真正的改变。
人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而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筑梦者和实施者,只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才不会迷茫,朝着目标只管去做,便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