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周日的下午,朋友Linda的一见图书馆举办一个文学艺术的分享会。之前去过一见图书馆,这是一个位于南昌路上的一个老宅,很有文化调调,加之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报名前往参加了这个活动。
分享会海报开始真没有仔细关注分享的嘉宾是谁,到图书馆落座,一介绍嘉宾,我觉得今天的这个话题会很有意思。
分享嘉宾孙颙先生,1950年生,上海人,曾经在崇明前哨农场插队,历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当代小说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雪庐》《漂移者》《飘缈的峰》等,曾荣获“上海长篇小说奖”。除了这些头衔和作品,更重要的是,一见图书馆所在的老房子,曾经是孙颙老师外公居住的房子,在孙老师十来岁的时候,经常在这里住宿玩耍。今天,孙老师带着自己的夫人和孙子一起回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文学艺术创作,让今天的话题变得更有情感元素。
孙颙老师分享会现场孙老师的作品之前没有读到过,但因为这个楼,以及这个楼为背景的作品《雪庐》,加上今天的分享,让我对孙老师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今天的话题是《艺术创造,传统和现代的分野》,孙老师谈了他的艺术创作经历和体会。他告诉我们,历代的文化艺术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谈到几位上海的作家,比如王安忆、程乃珊等。王安忆对知青和文工团的描写非常的真实亲切,是因为她曾经有过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程乃珊描写上海大家族的场景细致入微,是因为她曾经是大家族的一分子,在大家族里面有过生活体验。包括孙颙老师,他在《雪庐》里(一见图书馆所在房子)能把一个屋子里的书架、楼下的天井描写的极有场景感,都是因为他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对所有的场景有过充满情感的记忆。
孙颙老师和夫人及孙子在三楼阳台合影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源自于作者的经历和体验,里面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因为有真实背景,描写起来才能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因为有真切的情感,描写起来才能如泉水般汩汩流淌,真情流露。这样的作品,读者尤其是有过相同经历的读者,读起来一定会有很好的带入感。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两个艺术活动,因为有了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双方建立了情感链接,让艺术变得更有温度,更有感染力。我想这也是激发他人对艺术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了。
一个是白羽老师的河岸回声,一群优秀民谣歌手,弹唱之后,把歌曲创作的背景,自己对曲目的理解与听众分享交流,让民谣一下子走进了听众,变得更加生动有思想。
河岸回声分享会听众互动另一个艺术活动是刘育熙教授在西湖大学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演奏结束,刘教授坐下来与师生们互动,谈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刘氏三杰,谈他对每一个曲子的关联和感情,加上西湖大学师生的互动演出,一下子让高雅音乐与听众拉近了距离。
刘育熙教授与师生们互动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情感和温度。
有了情感,艺术才能变得更加细腻,走进灵魂;有了温度,艺术才能深入人心,相互温暖。
愿这个世界上多一些有情感的艺术作品,也能有机会让这些作品通过各种途径,走近大众,走进人心。
2020年1月21日
周杰于上海大生大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