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皇太极全传》读后简书

《皇太极全传》读后简书

作者: 星明鉴培训 | 来源:发表于2021-12-21 11:51 被阅读0次

    国内行业政策风云变幻,临近过年的这段时间赋闲在家待了几周。

    闲来无事,翻出一本纸张泛黄,已然尘封多年的《皇太极全传》,是12年前出版的。

    记得这本书应该是父亲多年前不知从何带回的。记忆中,已有多年没有读过除职业相关的其它书籍了,如今却有闲时一阅。

    想必万物皆有它的既定轨道,在时空的某一刻必然要完成它的际遇与使命。

    就着冬日的暖阳读了起来,翻阅几页就发现是本盗版书,因为错别字泛滥,读起来相当于连蒙带猜才勉强理解内容大意,所幸影响不大,凭借我有限的历史常识,大体能读懂内容情节。

    这本书如其名,写的正是大清帝国奠基人爱新觉罗-皇太极璀璨而短暂的一生。从皇太极成年后随父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向明宣战始,皇太极在对明伐战中体现出的一位卓越军事统帅的才能;在继承汗位,巩固君权,以及之后即皇帝位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秀政治家的手腕;在实现大清帝国一统伟业方面,超越传统女真文化的束缚,刚柔并济,体现出的包容天宇的帝王胸襟。

    虽然至死没能实现入关坐拥天下的夙愿,但为后来清军入关夺取中原奠定了全方位的基础。正如书评:“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

    身位愈高,身段愈低。处于地位更高的一方,更加礼待臣属,反而更能激发臣属感恩戴德的动机。如努尔哈赤虔诚问计于李永芳、范文程等,宴请臣僚,同吃共饮。如皇太极礼待明国降将,封官赐爵,投降的明将无不感动地涕泗横流,唯有对皇太极鞠躬尽瘁、肝脑涂地。任用汉臣,礼待汉官,不仅为建立汉八旗打下基础,更是为满人建立多民族大一统的政权做好了奠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努尔哈赤因与亲弟舒尔哈齐内斗而杀其全家,皇太极跪哭于前,才保全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太子代善屡次出错,皇太极都跪求父汗从轻发落。这些关键时刻,皇太极挺身而出,为这些兄弟在努尔哈赤面前说话,这些行为当然感动了众位兄弟,这也为之后努尔哈赤死后,大家公推皇太极继承汗位做了铺垫。

    皇太极在伐明战争中,充分引诱守将献城投降,欲使不战而屈人之兵,极尽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之能事。此举一来免损兵将而得全城,二来又能归顺汉官反治汉民。

    除此之外,皇太极比起其父努尔哈赤更加高瞻远瞩的一点在于,在对待明朝百姓的不乱杀滥夺之策,虽被旗兵执行不全,但也为建立一支王者之师早已指明了方向。

    但其实人性复杂,并非非黑即白,贤德如皇太极,在夺储之争中,仍然表现得颇有手腕。暗中扳到前太子——大贝勒褚英,利用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与现太子代善不清不楚的关系,制造大汗与太子之间的缝隙,以及与莽古尔泰等近僚密谋陷害太子代善意图谋逆等,最终加上代善本人不争气屡出疏漏,最终努尔哈赤废掉了代善这个太子。

    在努尔哈赤临死前,说出“多尔衮”这个名字之后就驾鹤西去了,而此时只有皇太极在场。为了铲除其它贝勒对他继位大汗的威胁,皇太极自拟大汗遗诏“令大福晋陪葬”,将多尔衮的生母——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处死。皇太极如愿被公推为满洲国新的大汗。

    明清交替之际,征战不断,涌现出无数精忠报国、捐躯赴国难的民族英雄,他们视死如归,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明朝将士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宁死不降,尽显汉家忠义之风节。

    当然也有以边城守将李永芳为始的投降满洲的明官,我们虽不可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体察他们当时的想法与心情,或为黎民百姓免遭屠戮,或为保全自家性命,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历史潮流浩荡向前,裹挟无数生人之命运。

    但从当时的历史来看,宦官弄权、党派纷争、将帅矛盾,内外交困,终让明朝走向灭亡。朝代更替下,谁是正统,谁又是乱贼?正如李永芳之女容俏所言,施仁政者,万民向之,无论满汉,即为正统。

    满洲进犯辽东之后,明廷遣杨镐为帅前去讨伐。但底下辅佐的将军杜松、刘綎等凭战功卓著,对杨镐并不心服,帅令不能严格被执行。刘綎率军晚于杨镐命令出发日期两天,一路走走停停,致使贻误战机,四路伐军一一相继被败,此战(萨尔浒之战)重挫明朝余威。

    敌前战场,态势千变万化,如果政令不一,执行不力,就很容易被敌人钻空子,最终满盘皆输。

    堪以大任,却无实权。熊廷弼二任辽东经略,赶赴山海关才发现自己是空架子,大部分军队指挥权在广宁巡抚王化贞手里,而王化贞的后台就有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阉党魏忠贤,以及最终保他性命的恩师大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作为辽东主事,熊廷弼无法调度和节制王化贞,这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祸根。

    权责利本应一体,无权何以履责。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熊廷弼下台,袁应泰继任。

    袁应泰就如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并无领兵之才。初一上任就大加革新,将熊廷弼之前有效的主张悉数尽废,又错将与后金亲近的蒙人灾民收进城内,其间不免夹杂敌方间谍,致使最终为后金内应外合攻下沈阳城埋下伏笔。唯一令人欣慰和感动的是,袁应泰虽然兵败,但珍重大节,城破之后,自缢殉国。

    珠联璧合,龙威凤仪。皇太极得以继承汗位,离不开一位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他的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大福晋在皇太极得以在诸多兄弟中脱颖而出出谋划策,并将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召来嫁给皇太极,而布木布泰就是日后牵制多尔衮至死没有篡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后。

    大福晋待人温和、天资聪慧,又明大体、识大局,以己之力,为皇太极笼络人心。特别是在对待桀骜不驯的李容俏身上颇费心思,最终也软化容俏内心,动摇容俏对明朝的执念,最后容俏被皇太极请去教授皇家几个年小的贝勒学习汉族文化。

    与此相应,皇太极对待大福晋也是极其敬重,纵然后宫风云变幻,但大福晋的地位一重如故。就算皇太极宠极他最爱的女人海兰珠,并把最好的名号赐予她——宸妃,也依然代替不了大福晋在他心里的位置。

    高山流水,佳音难觅。贵人相助,事半功倍。

    满洲风头正盛,辽东事业维艰,主事屡屡更换,熊廷弼之后,明廷又派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明末朝廷人浮于事、人员冗余、争权夺利、互为掣肘。

    辽东实权掌握在现任经略王在晋手中,其与朝廷派来的袁崇焕的防卫主张截然相反,京师忙于内斗,就全权授予辽东最高级别官员孙承宗定夺。

    孙承宗是晚明著名爱国将领,他的主张与袁崇焕完全一致,就上书将不懂兵事的王在晋和王象乾调离辽东,然后与袁崇焕搭档经略辽东,往后半年二人干出许多大事,山海关从此大大巩固。

    孙承宗心中明了晚明朝局,宦海沉浮,阉党是不会让他久处辽东的,他时刻做好被朝廷罢黜的准备。为此,他一方面加快实施与袁崇焕的既定措施,另一方面上书给袁崇焕升官晋爵。

    袁崇焕一心抗金报国,无意于功名利禄,孙承宗对他说:“我知道将军来到关外不是为了‘这个’,但你必须有‘这个’,树大了、高了,就经得起风吹雨打。就你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佥事。能经得住他们折腾吗?”

    一年后,袁崇焕被提升为兵备副使、右参政,在军政方面有了发言权。如孙所料,孙承宗被朝廷罢黜卸职回家。

    由于袁崇焕的镇守,皇太极始终不能奈何,但由于阉党余孽弹劾,加之皇太极趁机巧施离间计,崇祯生性多疑,竟将明朝真正的砥柱之臣袁崇焕凌迟处死。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崇祯朱由检继位之初还每每反思阉臣误国,可到最后也信任于阉臣,纵然崇祯腹有重振社稷之志,但如此心胸格局,又岂堪大任呢?

    正在明朝陷于党争之时,满洲这边皇太极却在问策容俏之后,开始收紧国家的最高权力。那是在皇太极多次在议政时,被其他贝勒意见相左之后。容俏对皇太极说:“从古至今,有权力才能服众,才能做事。才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

    皇太极在集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才能,先后将其他三位贝勒贬下主台,将八旗大军紧握于手,最终宝座之上只剩下一位皇太极坐北朝南。

    集中力量办大事。大权独揽之后的皇太极,开始在汉臣范文程和宁完我等人的建言下,仿照明朝改革国家典制,大大提高后金国家机器运行效率,为最终的华夏一统做好了铺垫。

    怎奈天妒英才。自从他最爱的女人宸妃死后,皇太极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在一次与皇后和庄妃的对话中,皇太极问:“有时候朕想:撇了那些庸碌无能的不说,即使是那些屈指可数的帝王,他们的赫赫一生又有什么呢?死后和老百姓又有什么不同呢?”

    1643年八月初九,在清军入关的关键时刻,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沈阳。

    君王驾崩的悲痛氛围在盛京上空还没笼罩几天,人们已经顾不得他了,因为大清帝国有一件更大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皇太极全传》读后简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cx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