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内在在发生什么,几乎一无所知。比如说,把冷漠当作平静,把狂躁当成快乐,把麻木看成没有兴趣,把自我抑制当做天生的性格。更多的时候,妈妈们只是在谈成长,很热烈地站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之外讨论孩子的内在成长。了解孩子不容易,但我们要尽力去了解。
▲我在点火放鞭炮(本文所有插图为本工作室孩子作品)把轻浮当活泼
我接触的一个女孩,5岁,很自由,活泼,看得出是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举。有时我会替她感到幸福,有时我又会为之惋惜。前者是因为妈妈及家人的百般宠爱,后者是因为宠爱带来副作用——过渡的尊重与自由。
比如在我的课堂里,她经常不屑我给的主题,一意孤行地画她自己的小公主,而且一画就是大半个学期,无论我引导什么主题,引导得怎样深入,一发画纸,依然我行我素——又是长发公主。迅速地画满一纸长发公主,就率先向我报告---老师!我画好啦!上泥巴课,我一发泥巴下去,她就大声宣告:我要做一串冰糖葫芦!还做一个蛋糕!我说:”不能做那些,要做老师给的主题,这节课的主题是“妈妈陪我看绘本”,比如你挨着妈妈温暖的身体,妈妈手如何搂着你,你们是怎么弯腰低着头看书的,甚至她讲故事的时候侧着头…….”。我试图把她带进自我的体验当中,这时,她大声回答:为什么不能自由呀,我要做冰糖葫芦!
▲严肃的裁判此时,在外人看来,一定觉我是一个专制的老师,她站在了自由道德的制高点。
我意识到这种过于泛滥的自由对于她的成长一点好处都没,因为她体验一直很浅,无法深入去体验自己,所以做任何事情就无法专注,在画画部分的表现是:总是率先完成,敷然了事。在画面内容上,总是呈现千遍一律的符号化的东西,或者在罗列一些认知——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显然就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从来无法深入自己的生活与体验,所画的东西始终无法与自己的身心连接,所以10节课下来,没有多大的长进。
刚开始是无动于衷,每节课都是我画我喜欢的,你讲你的。你怎么去引导她,她都会找各种理由去推脱你。我渐渐觉察到了她的顽固,开始我的策略,后面的课程,我渐渐开始对她施加推动性质的压力,我说:“主题课与自由涂鸦课不同,要跟着老师布置的主题去做,而且要经过我验收才能下课。”我用直截了当的语气去强化这种压力。她听完,一脸的不爽,无奈。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慢慢对峙,顽固的她最终还是妥协了,试着安静下来,收敛自己的心,一点一滴地做要求的主题。后面这几周课,我看得出来,她逐渐进入了自己,能够在一个多小时里,一直专注着。我心里窃喜,这是她这学期以来专注时间持续最久的一次。从只在意事物的广度到体验事物的深度,这一心灵品质的转变,不容易,这一过程,用了15节课。
庆幸的是,妈妈向我反映,孩子还是很愿意去上课。不迎合孩子的喜好,在如今,以尊重孩子意愿的大环境当中,是很不容易的。
也就是最近,
孩子一进课室,
就开始关心今晚是什么主题,
带着一点期待与亢奋
她似乎喜欢上了主题课。
▲妈妈陪我看绘本 (情感体验)把狂躁当成快乐
有一个男孩,读二年级,在工作室有一段时间了。每一次他的作品都是以很轻佻的游戏心态去完成。想法特别多,天马行空,一张纸,每一次都画得慢慢得,到了画纸没有一点空隙可画,才会停下来,而且有时很无厘头,时不时弄出个搞笑的,或者是别人无意说了一个很俏皮的词语,也能逗到他,顿时哈哈大笑,看起来好像很快乐得,其实就是心浮于事,好像没有任何遮掩的芒草一样,风一吹,草就动。
这个时候,孩子就是矿工头上的探照灯,所有的焦点都在外面。
我告诫他一下,他就马上收敛,可是不到五分钟又恢复常态。所以,基本上他的作品质量是不高的,甚至有时候做不出东西来,我向他妈妈反映情况,他妈妈反而客气地回应:“没关系,只要孩子开心就行了。”她把我的问题截住了,没有给机会与我探究下去。
▲妈妈与我一起看ipad动画片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是在套观念,只是在观念中去理解孩子的成长。比如说快乐教育,就是认为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比如认为孩子需要有创意,就给孩子报个创意美术的班。比如教育要爱与自由,所以,只要孩子喜欢我就…….,孩子不喜欢,就…….。这样一来,孩子只要他想逃避麻烦与苦难,他都会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我不喜欢!我不喜欢——所有问题都可以引刃而解。
这样自由成长的孩子,连基本的约束力都没有,就更不要谈安定感了,就会很轻浮的,轻佻躁动的,形成可怕的思维惯性,然后演变成习气。家长就会把习气当成天性,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的呀,长大以后就好了。淡化了问题,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也不会消失,如果所有的成长问题,长大了就可以消失,就不会有那么多成人的心理问题,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灵性成长的课程。
▲我和朋友在拔河其实主题课,就是想通过明确的主题,去要求和导向孩子,往更统整和健全的方向发展,而避免自由发展中的偏颇。同时,我希望孩子每天都能学得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因为更深,可以把内心里面感受到的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够对各层面的感觉、各种体验有更深的了解。而体验通过大量的重复,广度就会慢慢的缩小,而感受和体验的力量,深度,理解能力,就会逐渐增加。
▲我在点火放鞭炮记得我刚入行做少儿美术时,也打过创意美术的噱头,美其名曰:创造性思维。就是天马行空地想象,为想象而想象,想尽一切方法不停地给孩子新鲜的材料和画法,以为这样就是创造性思维。那时候真的是风格特别,效果震撼,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皆大欢喜,所以就一下子就招揽了很多学员。如果尽考虑商业模式,这未免是最好的。可是我渐渐发现这种方式的不妥,孩子一进门就问:老师,今天又有什么新材料啊?老师,今天又画什么!?如果我说还是用同样的材料,他们都会很沮丧:一点都不好玩!
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模式出来的孩子都特别“挑食”。只对新鲜的材料和画法感兴趣,猎奇心因催化而膨胀,甚至上瘾。让孩子对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情绪,感受,体验,对生活,对平常的小感动,对人与人的情感开始忽略。出现的情况是:身心不一,难于活在当下;情绪差,思维踊跃,多话躁动;僵硬,容忍度差等等。
成长,从来就不容易,但是方向正确了,慢,也会抵达。
▲我帮受伤的妈妈换药(我能感受到“痛”,更能感受到“爱”,进入生活很深的体验,作品自然就会打动人)我知道上文所提到的孩子,习气所形成的惯性很大,不敢贪图一劳永逸,在以后的课也会重复,可是她至少已经开始尝试去深度体验自己,我相信,其中,那甘甘的滋味比糖甜。 我希望他们好像一个导演一样,把自己生活的一点一滴细细地再次体验,她觉察当下的状态,了解自己是如何走路的,怎么说话的,生气时,害羞时,委屈时,整个身体的状态是怎样的,如何与爸爸妈妈聊天的,与朋友玩时,对方的心情是如何的等等这些实际生活与世界来。
觉察,已是改变的开始;自由,是掌控之后的豁达。
绘画、学习、运动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有什么难的?真正艰巨的是面对心的抗拒、心的恐惧和心的狂野!
我一直都在谈孩子的不足,当然,工作室里也有很多状态很好,或者得到调整与修正的孩子,我很少去谈及,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存在的问题,才是老师需要关注的。这才有价值。如今社会,老师最惧讲问题,讲失败,最好当喜鹊,不停地报喜,庆功·········。
(全文完)
——————————————————————————————————————
你想找的老师,正在找你
➤狮山蒙田心智涂鸦工作室,2017年春季心智涂鸦班接受预定报名。
地址:佛山南海狮山镇中心城区俊景A区 绿怡阁6号铺
联系方式:18925993131(微信同号) 肖尧
2017年是工作室第9个年头,依然只有一个老师坚守,因为本人时间精力有限,只招收部分家长与本工作室理念方向一致的孩子。谢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