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阿德勒心理学。作为和弗洛伊德,荣格同样伟大的心理学家,留下的东西却不多。
看多了原因论,接受了原生家庭的理论,相比于此,我更愿意接受目的论。因为世界上有太多不可选择,父母,同事,朋友,甚至爱的人。如果把他们归于因,而现在的我是果,那么我永远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和影响之中。
而我偏偏不是这样的人,我渴望改变,渴望尝试,所以阿德勒填补了我心里的一道裂缝,读起来总是畅快淋漓。
大学时候,还对感情懵懵懂懂,有次看到一个平日嘻嘻哈哈的男生,被分手之后,蹲在墙角,哭的像个傻子。
看到我之后,又强忍着笑起来,分享一首歌给你《独家记忆》,特别好听。我礼貌的笑笑,云淡风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打断了一个男孩的泪水,现在看来,伤心是多么珍贵的情感。面对形形色色之人越多,越学会了给自己涂上保护色。当“你好”,微笑成为非条件反射,再听《独家记忆》,记忆中的人脸已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是一个矛盾体。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无缝连接。可以浪漫到给自己写一本小说,也可以现实到为一块钱把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
我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深情,可以做一切努力。一方面绝情,可以挥挥衣袖,当作未曾发生过。
我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知恩图报,对一点甜头感恩戴德。一方面狼心狗肺,对一片真心视若无睹。
如果我不是我,我应该会爱上自己,也可能会期望从来不曾认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