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中关于读书的一个小片段。该片段选自《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一文。
记得博尔赫斯说过,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爱书人的傻想,人世间是不可能有天堂的,物质的天堂也一定是乌托邦的幻想,天堂一定是精神的,它只能在一个超维空间里。我们平时过的都是平面的生活,与人和物相处,而读书可以打造立体的生活,让人穿越无限,走近古今中外的那些智慧的灵魂。
我平生最喜两件事:一曰旅游,二曰读书。我认为,旅游是放大身体半径,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身心的放大,其实是一个人生命时空的放大,它让一个有限的生命在行走中不断和宇宙精神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让生命更大更强。
读书如吃饭,不可太贪心,关键是消化,让一些价值元素真正进入你的生命。盘点这些年读过的书和正在读的书,总有一些书会在你的记忆深处,似乎很遥远,又时不时扑面而来。
这个短短的小片段,我读了几十遍,每一遍读,都觉得内心有一种赞同和温暖。我想,这是属于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时刻。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会在这篇短短的文字里找到慰藉,感受心灵的温度。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热爱教育,也热爱阅读。近几年来,我每年平均阅读量大约在二百到三百本,内容涉及名著、文学、历史、教育、社会科学、网络文学等等,凡有益者,不分品类地阅读。每读完一本书,我会用记笔记、写短评的方式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架构以及特点等内容进行反思,并在每个月的月初,列出上一个月的阅读书单。在每一年年底,用一篇长长的读书记录作为自己一年来阅读的最好注脚。
我始终想,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它对于我而言,并不意味着某些功利的作用,比如读书为了更好地学习,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感悟人生等,我读书只是作为一个娱乐活动,它只为了让我自己高兴。但是,读多了书以后,见多了书里起承转合离别悲欢,遇到大事小事自然就有静气,遇到难题自然就会想办法寻找解决方案。在自己本专业的学习中,读多书了,也渐渐地让我变得更了解我们巍巍华夏的汉语和文化。
我爱看书,我也爱给班里的孩子们读书。孩子们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会给他们读《你好,科学》的全套绘本,读教给他们勇气和爱的《绿野仙踪》,读教育他们做事不邋遢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全套的《央视童心好故事》。进入高年级以后,孩子们长大了,我开始给他们读全套的《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让他们在奇幻世界中坚持自己的正义和力量;我给他们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爸爸的花椒糖》,读汪曾祺、冯骥才和梁实秋等大师的散文,让孩子们明白这世间不止小说才能感动人;为了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技巧,我们也读特级教师蒋军晶的《作文九问》,给孩子们搭建成功表达自己的脚手架。
在这样一日一日的课下朗读中,孩子们渐渐长大了。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必须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时间,作为我班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只需记录日期、书名和读书时间、页数,到了三年级开始,他们慢慢地开始学习记录一句话的内容。现在孩子们四年级了,他们买了精美的阅读记录本,开始记录好词好句等,为高年级的作文表达做准备。
目前,我班的孩子们每学期阅读量远远超过新课标要求。大量的阅读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也让他们不自觉地产生了写作的动力。随着孩子们的作文越来越好,我们开始制作班级的班报。从二年级时一张班报上能排下半个班的作品,到三年级时一张报纸能排十位同学作文,到现在一张班报上只能展示四五位同学的作文,这样直观的变化最能体现出孩子们的成长。目前,我班能保证一月一出班报,这样的做法,能让写作好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写作能力稍弱的孩子们,在阅读班报的同时积累阅读量,模仿他人的写作能力。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作为一名母语教师,我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手不释卷,心不停步。我也希望我所教授出的每一个孩子,都心向阳光,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