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读后感
我上中学的时候,掀起一股琼瑶热,我们爱不释手的就是琼瑶的小说,一部电视剧《还珠格格》更是把琼瑶的小说推向火热。所以知道张爱玲,并开始读张爱玲的小说,是在上了师范以后。
那时候喜欢并崇拜的民国才女有两位,一位林徽因,会写诗。一位就是张爱玲,写小说。但喜欢林徽因偏多些,可能因为喜欢涂鸦小诗的缘故。
泛泛读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对她小说里的某些语句颇为喜欢,就赶紧摘抄下来,但对于张爱玲本人了解不多。悠悠岁月,过去了这N年,她的小说也再未拿起。今天在学力星球,讲书人娓娓道来着她的个人生活,两段爱情故事,她的小说,以及名家对她小说的评价,才颇为认真地听了两遍。
她有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父母离婚,母亲出了国,她跟着父亲,后母又不待见,忍无可忍她又去欧洲跟着母亲,最终也没感受到多少爱,所以她有着一个并不快乐又缺乏爱的童年。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童年受到的伤,需要一生来疗愈。所以她后来孤僻,孤傲,渴望爱,其实都与童年经历有关。
但张爱玲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她发奋苦读,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疯狂学习,成为学霸,期望改变命运。后时局动荡,她带着童年遗留下的顽疾,又回到上海,开始了写作生涯。
她发表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让她一举成名,后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写生活在旧上海那些小人物的情感故事。
情感上,她把最好年华,最火热的爱给了文化汉奸胡兰成。这个错付真爱的男人用情场老手的伎俩,俘获了她的芳心,却并没有珍惜。可张爱玲,这个自小缺少疼爱的小女子,却以为遇见了真爱。那么孤傲的女子,却情愿为了他低到尘埃里。
然最终胡兰成还是辜负了张爱玲的情。他在抗日胜利后,仓皇出逃,同时又和其他女子缠在一起。张爱玲断然绝了和胡兰成的一切联系。第二段情感是美国一个过时的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大29岁,他以一个父辈的呵护,给张爱玲一个温暖和依赖。张爱玲似乎找到了安全的港湾,她接受了赖雅,并在赖雅瘫痪后照顾他多年直至病逝。从此,张爱玲再不喜人情往来,过着独自一人幽居的平静生活,1995年逝世后五天才被人发现。
我们无意评判爱情的贵贱高下,唯有自己内在的感受可以作答。张爱玲是一株傲娇的红玫瑰,也是一株高雅的白玫瑰。她昂着头蔑视一切,却也垂下心低到尘埃。其实,爱情只要来过,就不枉此生。
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名家褒贬不一。有人说她笔法精准,技巧多样,心理描写独特。也有人说她题材狭窄,只关注旧中国那些性渴女性的生活和扭曲的心理。无论如何,张爱玲文学的地位是绝对无法动摇的,她文学的才华也更是无可比拟的。
就像讲书人最后的一段话:张爱玲终其一生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她是一个把生活艺术化的作家,也是一个把艺术生活化的悲观主义者。她才情傲人,高贵冷僻,却又自卑得低到尘埃,自恋到自我封闭,她洞见人世的苍凉,众生的可怜,却对世人置若罔闻,冷漠寡情。她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才子,也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黯然逝去的传奇女作家。正如她在《金锁记》中描述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也许只有名噪一时的张爱玲,才是光阴逝去后掩映的明月,是滚滚红尘下不迎合世俗、不取悦于人的传奇女子。
无论如何,她的文字犹如璀璨的星星,永远在文学的上空闪耀,她的名字也会嵌入文学的史册,永远被后人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