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六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六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22:07 被阅读0次

    前言:此节内容的立场在于帝王而非百姓,若要提及百姓之间的问题,还需做一系列转化。

    说明:原文的特点是四个“服”字与两个“善”字,也即服为中心字,善为辅助字(养与服为善的辅助字):养/服→善→服→原文。

    理解:

    ①、文中有两个善字,我们把“未有能服人者也”的善称为前善,把“然后能服天下”称为后善。即,前善是为君王对朝臣(百姓)的小恩小惠,代指一些没有义的利;后善是为君王对天下人民的大恩大德,包括体恤、赦免、降税、赈灾等,代指一切处于道义且对天下百姓的生存、生活有实际帮助的事情。

    ②、服与养的用词并非左右了“善”字的褒贬词性或从根本上改变了“善”字的内涵意义,而是决定了前善与后善不同的实质,也可以说前善的存在并非与后善互为鲜明的对立立场,而是为了突出后善的实际效用而做的铺垫。

    ③、在理解上也可以把前善与后善仅仅看作数量上的区别,而并不是属性(好坏)的区别。

    说明2:

    文中的“服”字不管有没有其他的引申(象征)意义,但至少全文是以四个“服”字贯穿首尾的,且淋漓尽致的彰显了上下等级制度(天下对君王的“服”),若对原文从理解中去赏析,则赏析会牵涉到政治(治国、治民)上的内容,故从正式赏析开始会跳开“服”字。

    赏析:

    ①、不管是服还是养,最终导向的依然是“服”,而,这“服”字是下级对上级的态度,并不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的“服”应更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平等之上的积极态度,且没有等级、年龄等制度的划分。只要作为人类的我们做出符合人类身份的事情都理应在各阶段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服”(尊重),但若要使每个人都能在每个阶段拥有“为人事”的能力,这与后天的人性教育分不开。

    ②、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举一类人的例子即能回答为何未有能服人者也,即,志愿者,包括自发志愿与派发志愿,志愿者所提供给普通百姓的服务也是出于自身的善意的,难道是想要让他们对自己“服”吗?此时的“服”更多的是一种感谢与欣慰。

    ③、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至善在某个角度上来看,莫过于“百年树人”,即,一些职业群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所针对的人群拥有成为真正人类的能力,并在这一生都能够以人类的身份来面对存亡。当,这些人群脱离这类职业群体而独自面对社会人性时,他们会从心底里感恩于这类职业群体。此时的“服”更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恩之情。

    例:当初觉得老师对我们的人性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学识教育才有实际用处(用以考试、升学)【当然,这不是自我认知】。而,在长大以后,不再接受考试,而是直接面对大千世界的时候(真正去选择是否以人类身份继续存活下去的时候),这些人性教育却从我们的血液中、骨子里发散开来,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做出最艰难的抉择,成为我们处世为人的标准与后盾力量,不让我们在这人山人海的俗世中迷失方向(而,我也是有幸完完整整地接受过这人性教育的孩子之一(且是最不听话的那一个))

    引申1:若从赏析来看,前善与后善中体现的依旧还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切莫为了一些个人“至高”(使人服)追求,人放弃了对小善的积累——没有一点一滴的构筑,何来完善的人格与心性?

    引申2:前善与后善的对立,也是一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态度,但若要他人“服”,还得寄希望于他人有感恩之心。

    总:在日益平等的社交体制下,人与人之间早已没有了服不服的态度,也无需为他人能服自己而过分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只需保有人与人之间最为普通的关系与态度即可使得人文社会变得和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六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kk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