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词学习散记(三)

诗词学习散记(三)

作者: 铨斋 | 来源:发表于2024-04-12 05:20 被阅读0次

诗词学习散记(三)

整理/铨斋

1.老龟刳肠,神龟也不能避祸,人又何为。

2.卢敖汗漫,卢生缥缈约汗漫,不过蜉蝣天地。

3.读《飘摇词话》。作者飘摇兮(刘前)。

唐圭璋先生有《论词之做法》。

入声之于新韵之殇。

多读词,体会起承转合,声情,词牌做法特点。

“词有三法,章法、句法、字法也。章法贵浑成,又贵变化。句法贵精炼,又贵洒脱。字法贵新隽,又贵自然。”

王国维先生之词之三境界学说,别的学科或者说生活中,都可适用。

顾随先生说词须在可平可仄之处下功夫。

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

叶嘉莹先生提出过“兴发感动”的学说。

文森先生他们提出了小令的以点描摹和长调的以面描摹的词体解构办法,解决词散不散的问题。

主旨,一般都是出现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就是在下片的接近中间的位置,也是整个词大体黄金分割的位置。在开头歇片过片主旨尾结,这些吃紧处,需要作者下大力气,把这几处处理好,再将衔接做好,基本上一首词也就能搞定了。

想要填好一首词,第一步必须要把作者本身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达到位。

在学习雅正的道路上,如果在一定的位置用一些现代汉语词汇,个人觉得,反而可能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文老曾经提出过,平韵小令的入门可以练习《浣溪沙》、仄韵的练习《减字木兰花》,(俺后来发现《生查子》也是个练习仄韵小令绝好的词牌)而长调的入门要练习《水调歌头》、《贺新郎》这样的词牌。

形成一个习惯,该要求对仗处必对仗,是一个认真的学习过程,由此慢慢积累,到一定时间,再去打破常规,俺认为可能才是正确的做法。

得一句而成词。安宁狂生兄,他有一个很好概述:得句看天分;成篇凭思力;锻炼趋自然。

4.诗的方向:思想的深度,意境的温度,气脉的风度。

5.诗如电影,拍电影,演电影,放电影,看电影,评电影,是相关行业,又是不同行业。有都好的,也没有必然都好的。

6.现在现代诗已经是关注特别深层次的意境和思考,而诗词还是局限在小我。诗词太多逃避和随缘,总想解脱自己,不够深度。或者极美,或者极深度,摆脱不了情绪的支配,很难做到。讲道理和树立自己的品格,对读者没多少吸引力,像小说只有精彩故事才能打动人,讲道理没用,抒情也没多少用。现在好的诗词能打动懂的人,普通人够呛,圈外人觉得诗词有可为时,才算写好了,珠玉在前,难以超越,而且诗词的教育土壤没有了。有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古风歌词是诗词的出路。

7.练习长调比小令效果好,小令写点,长调写面,长调更容易。

8.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9.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10.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应有行云流水之妙。

11.诗词也是修行,是悟道,万物都能悟出理,诗词中可以捻出道。诗词如人,真心对诗,和花言巧语写诗词是有区别的,人会换,诗词的心还在,只要有目标人就不迷茫。

12.无名氏词五首

一翦梅 漠漠春阴酒半酣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江南心事流年。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湖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人微家国泪无休。

鱼游春水 秦楼东风里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塞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寂寞多愁苦,人生如此。

踏莎行 殢酒情怀

殢酒情怀,恨春时节。柳丝巷陌黄昏月。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颠狂绝似前春雪。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

黄昏愁到喜生怯,相思夜,青春时节好风流。

行香子 天与秋光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秋是最孤独时候,酒时乐,醒时伤。

13.其实有成就的词人,留下来的作品都是有风骨在的,闺怨也好,婉约也好,豪放也好,都是骨子里是硬气的,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伤而不颓,能精雕细刻出词来都是乐观的。

14.辛弃疾好学,最起码词风有特色,表面上就能看出来相像,都说苏辛不可学,能让别人看出来你的风格是学辛弃疾,这就很好啊,谁也没想超过他是吧。

15.特别反对用典,有什么事不能说明呀,小令不行中调,中调不行长调嘛。真正原因是我读书少,不会用典。

16.填词第一情感真,第二气脉顺,第三有起伏,第四文字美,第五风骨硬。

17.诗词十法(摘自诗词群转发)

一、点染

点染, 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 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二、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三、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四、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五 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

六、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七、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八、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

九、隐现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

十、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相关文章

  • “学习诗词”(三)

  • 《湘行散记》观后感。

    《湘西散记》观后感。 《湘行散记》是作者是沈从文 散文集代表作之一,共有三部分,湘西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

  • 闲暇的时光,来一本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湘...

  • 学习散记

    自己准备不充分 ,课件 ,孩子们很紧张,倒也格外真实! 孩子们整体认读音节,识字 新时代如何理解教材,古诗词如何上...

  • 散记 三

    (一) 其实,我真的很不完美,破绽百出,却总还是一副谁都不鸟的样子。因为没有功果,所以只能选择低头,选择默默听着,...

  • 散记(三)

    鼠标事件contextmenu 当用户在指定元素上右击鼠标时执行object.oncontextmenu=func...

  • 散记(三)

    卡耐基曾经说过:“年轻人,让你的名字有价值。”大约在五年前,我终于了解,一个人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一个...

  • 感觉时间不够用

    文/百福仙 上午学习诗词课,完成作业: 63号王丽华2430第三讲作业: 1、学习旧体诗词,为什么要提倡新声韵...

  • 毛主席诗词学习三

    今日学习长征期间毛主席于1934年下半年到1935年写的两首最主壮烈的诗篇。 这两首诗,不了解诗词背景,仅仅是读起...

  • 诗词|学习笔记之三

    绝句的押韵问题 1、平仄 要区分平仄,先要懂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就是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学习散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kl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