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作者: 一路春光一路歌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15:34 被阅读0次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内容。

    思想情感: 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常见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荆州道怀古》①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注】 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问题: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抓标志:荆州道(地点)、怀古。2.读注释:①诗作于作者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交代写作背景;②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介绍作者情况;③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②[景、事](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烧,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答案:用典,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王维的《相思》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情感特征: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常用技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

    《汉宫春 梅》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④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注】 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④故人:此指林逋。

    问题:(1)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2)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梅,横两三枝、雪压风欺、(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空自倚、清香未减(梅的特点)。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北宋词人,交代生存环境;“遭贬”暗示内心郁郁不平;“隐居”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交代写作背景;②“东君”“玉堂”“故人”帮助理解诗歌。3.读词句:①(关键词句)“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②[景、事](写景)写江梅潇洒,用修竹作陪衬,遭受雪压风欺,却凌寒而开,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轻失花期”,最后写梅花虽遭冷落,却不与世俗同流,清香不减。(叙事)作者观看梅花,以梅花品格的高洁、孤傲比喻自己的品性。

    [尝试答题] (1)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2)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上,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三、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 :送别诗(词)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叙写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或祝福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技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上面所讲及提示回答问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教你泡诗]

    1.抓标志:送、归蜀,意象有社燕、下马、征衣、水,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读注释: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恬淡闲适。暗示回到家中。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望、远壑;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②[景、事](写景)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随即归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

    (叙事)作者想象所送之人何遁山人回家时的情景。

    [尝试答题]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四、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

    标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内容: 借抒发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对接相关篇目:《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问题:作者在诗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

    1.抓标志:含山店(地点)、梦觉作(事由)、客,意象有灯、山月,暗示羁旅思乡。

    2.读注释:介绍作者,交代其为长安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暗示思乡的主题。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流离、别家、客天涯、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②[景、事](写景)写眼前灯火迷离,起床后看到山月西斜的景象,令人无限惆怅。

    (叙事)诗人因“流离”“别家”成为一种习惯,漂泊天涯已成为生活常态,梦醒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尝试答题] 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三句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题材特征: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 :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技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对接相关篇目:《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高适)、《使至塞上》(王维)、《十五从军征》(佚名)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国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塞下曲(其六)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问题:(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塞下,意象有北风、白草、胡马、戍楼、铁衣、战马、烟尘,表明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2.读注释:①“骎骎”的解释表明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②“卢龙塞”为边塞特有的地名,暗示所写内容与边塞战争有关。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铁衣霜露重”“烟尘飞至今”。②[景、事](写景)白草为北风所凋,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与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

    (叙事)写月夜戍楼中的老将,在恶劣的边塞环境中戍守边关国土,思念家乡,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尝试答题] (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六: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题材特征:以山水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对接相关篇目:《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饮酒》(陶渊明)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1)本诗意象丰富,请赏析第三联中的“绿竹”“红莲”意象。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你泡诗]1.抓标志:山居,意象有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2.看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②[景、事](写景)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

    (叙事)诗歌描述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和心态,虽是生活惬意,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

    [尝试答题] (1)“绿竹”“红莲”两个意象写出了诗人山居环境的清新雅致,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隐逸情怀,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2)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七、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题材特征 

    内涵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内容 :即事(景)抒怀诗歌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标志 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是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对接相关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此处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教你泡诗]1.抓标志:即事。2.读注释:①介绍作者,曾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后被免职,暗示作者在仕途上的不如意;②“张罗地”,暗示世间的冷暖。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网春”“自掩门”“车尘不到张罗地”“落花狼藉近黄昏”。②[景、事](写景)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落花狼藉一片,天色已近黄昏。(叙事)叙写自己门庭的冷落,无人来访,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

    [尝试答题]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前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后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门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八、论道说理诗: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九:思妇闺情诗: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

    05

    咏史怀古---苏 武 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咏物言志----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 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和尾联,无一语明写牡丹,却表现出牡丹的美。颈联中燕于花中拂掠,蜂于花中经营;尾联中诗人为赏牡丹抛尽世事,观花而眼明。这些均从侧面写出了牡丹的美。

    答案:侧面描写,颈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尾联通过写诗人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送别怀人---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羁旅思乡---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边塞诗----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山水田园诗------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诗歌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荷花点点,菱芰点缀,秋风徐来,栏杆生凉,夕阳照篱的初秋荷塘图。

    7.闺情诗

    应 天 长  韦 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请结合下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歌题材分类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ks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