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尝试了,感同身受以后,才能知道适合不适合自己。
鱼儿在水中,虽然不如鸟儿自由,但是,那是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鸟儿也一样,如果让它生活在水中,那是不适合的。只有给予它适合自己的位置,适合自己的环境,我们才能感觉到他们的美;包括植物,如果强行把南方植物移植到北方,那只能有一种结果,就是因为不适应而不能成活,必须因地制宜,适合环境才行。
每个人处事和待人的方式各有千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想法在另一个人身上并不一定是好事,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成长,他会去观察周围人处事和待人的方式,吸取适合自己的,摒弃自己不适用的,基本不会照搬过来。比如在时间分配上,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大方向应该是一样的,按照缓急轻重来,但是细节上的分配,每个人肯定是不同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说不定会事半功倍呢!
同样的,在质量管理中,适合企业的才是最好的,法规有要求,那是一种需要达到的结果,可以有多种方式去达成这种结果,过程是可以多样化的,找到适合企业的一种方式才是最好的,就像解方程式一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上周参加了省局举办的医疗器械法规培训,其中有个亮点是八家优秀企业上台分享他们在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其中有一个企业代表讲的很有道理: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产品、销售模式、规模、人员等等,这个需要企业去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的体系,但是要以法规为底线,不能逾越,不能生搬硬套,但是好的点子可以采纳,再融入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文化加以运用才是可取的。其中他就分享到:他们车间人员数庞大,因为工序简单,操作工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这个时候要是采取给他们培训法规,那是不适合的,他们也听不懂,但是以他们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培训,就易于接受。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培训法规,分享发生的飞检处罚案例,让管理层有时刻警醒,规范生产;对于部门的骨干即主管、班组长培训做事的流程、标准、sop,让其懂怎么去操作达到标准的要求;而对于一线员工,每道工序的关键点,工序标准才是重点等等。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相同的企业呢?所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需要不停的持续改进,但也不是盲目的去改变,而是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走出去,但是带进来的一定是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融入企业自己的文化的东西,这样才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