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信仰的旅程
欧洲文化之旅(一)——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欧洲文化之旅(一)——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作者: ls刘申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22:10 被阅读18次

    2017.09.02  阅读 4

    8月份趁着孩子放假,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意大利文化之旅,第一站就是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到了梵蒂冈才知道,这是一场烧脑的旅行,这里的文化积淀太厚了,因为过去对宗教文化了解很少,对欧洲古代史仅略知皮毛,两项搅和在一起,经导游一说,脑子一下子就掉进了云里雾里。本想是一场愉快的观光,没想到却成了一场文化苦旅。

    8.12日上午,我们不用签证、不用通关,乘车从罗马古城跨过台波河,直接进入了世界上最小的国度梵蒂冈。

    虽然这个国家面积很小,人口不到千人,国土面积只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0.44平方公里,只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及一座西斯廷小教堂。但这里是罗马教廷所在地,是教皇居住的地方,是全球天主教的中心,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精神圣地, 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全世界天主教的动向。圣彼得大教堂就建在这个神圣的地方。

    梵蒂冈既无自然资源,又无工农业生产,但它却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据导游介绍,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投资、银行金融、信徒捐赠和旅游。世界各地每年到这儿旅游访问的人数超过500万,旅游收入和邮票发行收入虽然相当可观,但在他们的总收入中占的比例却微不足道。

    梵蒂冈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他们的金融资本渗透到意大利众多经济部门,特别是银行信贷系统和不动产具有相当的实力,实为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有人估计,梵蒂冈的财产总计应在千亿美元之上。仅黄金外汇储备就达100多亿美元,毫无疑问,梵蒂冈应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

    当然,梵蒂冈的能源、交通等公共资源,都由意大利负责提供。梵蒂冈巴掌点的地方,也不可能自己建发电厂、炼油厂。

    圣彼得大教堂参观是免费的,所以游人很多。我们8点前就赶到了这里,因为来晚了参观的队伍就会排得很长,在烈日的暴晒下像蠕虫一样慢慢向前移动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教堂附近不让停车,我们只好把车停在离教堂很远的地方,沿着窄窄的街道步行过来。远远地就看到了教堂高高的大圆顶,这个制高点在梵蒂冈城非常突出,当我们来到教堂下面,圆顶却被高大气派的教堂“前脸”挡在了后面。

    教堂坐西朝东,站在教堂前,上午炙热的阳光洒在脸上,火辣辣的,但毕竟地中海气候,只是太阳辐射的那种干热,比我们潮湿闷热的大陆性气候要清爽的多。

    教堂的左前面,矗立着圣彼得的大理石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条条皱纹、下巴上的浓密的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

    圣彼得是耶稣的大弟子,为耶稣的十二使徒之首,耶稣回天国前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彼得成为上帝在地上的代言人。他是被追认的第一任教皇,以后历代教皇都是圣彼得的继任者。圣彼得死后就葬在这里。

    公元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偶遇奇异天象,看见天空出现了一个十字架符号,他认为这是神灵辅佐,立刻在军旗、军服上加了十字圣号。在后来的战役中,连连获胜,最终实现了罗马帝国的统一。为感谢上帝,公元326-333年他在圣彼得墓地上,建了圣彼得教堂。

    经过1200年的风吹雨打,教堂早已破败不堪,16世纪教宗尤利乌斯二世决定重建这座教堂,此次重建从1506年开始到1626年完成,历时120年!

    教堂最初的设计者是伯拉孟特,他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建筑师,在建筑方面他与达芬奇各领风骚。当时伯拉孟特55岁,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在圣彼得大教堂的整体建设方案上,他力排众议,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艺术创新。尤其教堂的穹顶设计,他的方案可谓雄心勃勃,超越时代,其跨度和高度以及难度,都远远超过他以往的作品。同时在教堂内部空间的层次和关系上也更为丰富。可惜,在他正做得风生水起、得心应手的时候,瞌然去世。尽管他在这个岗位上仅干了15年,但奠定了教堂建设的基本框架;

    之后,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拉斐尔被招了进来,继任了他的工作。当时拉斐尔刚刚30岁,干了不到6年,居然英年早逝;

    于是教皇又请来了文艺复兴三杰中更大的一位大腕——米开朗基罗,就是雕刻大卫的那位,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历时五年独自完成了规模宏大的西斯庭教堂穹顶壁画。不过,当老米接手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已经71岁高龄,起初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拒绝了这项工作。在教皇的一再坚持下他最终接受了这项委托,但他的一个附带条件是:教皇不得干预他的工作,他自己也不要报酬,因为他并不能确定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必须排除一切干扰。结果他一直干了十六年,他对前任的教堂建设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坚持了伯拉孟特的穹顶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进与创新,在他的主持下,大教堂主体工程最终落成,尤其教堂高大华丽的穹顶,为他的艺术生涯又添了辉煌的一笔。

    接下来,教堂的装修完善工作,落到了年轻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贝尔尼尼的身上。当时贝尔尼尼虽然年轻,但才华横溢。他对教堂的装饰设计,充满了巴洛克式的天才创造,加上他的团队精细严谨的工作,将教堂的艺术水平和豪华程度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不仅通过大理石装饰、马赛克壁画把教堂装修的金碧辉煌,而且通过教堂中央的青铜华盖、众多出神入化的人物雕塑、圣彼得宝座等,把教堂变成了一个艺术宝库。这项工作他整整用了40年,和上述三位大师比起来,他干的时间最长。


    大教堂整体上为拉丁十字结构,教堂通长213.4米,高137.8米,穹顶直径41.9m,教堂内的主堂大殿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大堂内共有11个小堂,50个祭台,约450尊雕像,500根石柱。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是特色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建筑。

    为了弄清教堂的整体结构,来这里参观之前我从网上找来一个教堂结构示意图。

    教堂的正前方是一个椭圆形的圣彼得广场,这是贝尔尼尼继圣彼得教堂装饰工作完成之后,又用了11年时间(1656——1667)设计和主持建设的一项宏伟工程。

    广场长340米、宽240米, 地面用深灰色小方石铺砌而成,广场两侧是由284根罗马石柱构成的两个半圆形柱廊,像一双巨大的臂膀环抱着广场。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都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神采各异、栩栩如生。

    广场继续演绎了巴洛克建筑风格,与圣彼得大教堂融为一体,气势宏大,自然和谐。

    广场中央有一座直指云霄的方尖石碑,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 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放眼望去,整个广场与大教堂浑然一体,宛如天成。

    我们从广场右侧沿着走廊排队进入教堂,在进入教堂前接受安监——开包检查,但没有红外检测。导游告诉我们,原来游客参观没有安监,1972年5月,一个波兰籍的精神病人,带铁锤进入了教堂,将镇馆之宝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圣殇》砸坏。经过三年的修复,才复展出,从此就增加了这项安监。

    教堂是严肃的圣地,按照教规,进入教堂的人员,必须衣冠整齐,不准穿短裙、短裤,不能高声喧哗,所以我们都尽可能地“衣冠楚楚”,通过导游发给我们的无线耳机聆听讲解。

    走进教堂便是一个长廊,长廊两边的大理石立柱上是美丽的雕塑,廊顶上是华丽的壁画,穿过长廊便进入大殿。最先令我震撼的是,大殿实在太过宏大,以至使自己对里面的陈设和方向产生错觉;大殿的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殿堂和祭坛,殿堂和祭坛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每个雕塑、每张壁画都充满视觉冲击力。壁画大部分都是用马赛克镶嵌而成,光彩夺目,永不褪色。教堂内目之所及,一片金碧辉煌,在幽深的光线下,更显庄严与神秘,犹如天堂;高大的石柱,艳丽的装饰,栩栩如生的雕像,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艺术家们通过独特的构思和高超的手笔,给这座冷冰冰的大教堂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这些生动、逼真的画面,以人类之美的表达形式,展示了“神之美”,从而塑造了教堂的“神灵世界”。

    此情此景,令所有身临其境的人无不为之震撼。

    更让人震撼的,还是在米开朗基罗的坚持下建设的中央穹顶。整个殿堂的内部空间呈十字架的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上方就是全城最高点——圆形穹顶,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阳光从圆穹中心的圆形天窗照进来,给肃穆、幽深的教堂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通道,与地面的人间遥相呼应。

    穹顶之下,就是教皇的大祭台,祭台的下面是圣彼得墓穴,祭台的上面是贝尔尼尼设计和建造的青铜大华盖,它是大教堂内陈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堂的镇馆三宝之一。

    青铜华盖是半建筑、半雕塑的青铜雕塑作品,总高29米,相当于6层楼高,四根20米高的螺旋铜柱撑起一个豪华霸气、雕刻精细的青铜伞盖,华盖顶上两个可爱的小天使各自捧着三重冠和钥匙,盖顶中心支撑一个黄金圆球,上方有一个十字架。整个华盖在穹顶射下来的光线下,金碧辉煌,异常华丽。

    华盖下的祭坛只有教皇才有资格登台主持宗教活动。

    导游讲,每逢圣诞大典、册封大典、加冕大典和其他重大节日,教皇都会在这里主持盛典。大约有4、5万人聚集在大祭台的周围和殿堂。当教皇身着盛装慢步登上宝座的时候,唱诗班那高雅的无伴奏合唱声就会绕梁相随。

    我从圣彼得大教堂官网上找了两张教皇弥撒的照片,作为对导游讲解的诠释:这是从教堂内俯瞰教皇在大祭台主持圣诞节的大礼弥撒盛况。

    教堂中另一件镇馆之宝就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殇》。

    这是作者用白色大理石雕塑的一件作品,讲的是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以后,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尸体痛苦哀伤的情景。

    作品与真人尺寸相同。耶稣的手、脚和身体上还带有被钉和士兵枪刺留下的伤口;耶稣的身体瘦弱细长,腰自然弯曲,表现出死亡的羸弱;他的头毫无生气地转离母亲,身体下垂并微微倾斜,看起来好像要从圣母的膝盖上滑落。

    雕塑的圣母年轻、秀丽,面容娇美,身上的斗篷、头上的头巾,都是那样细软而有质感。她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摊开伸向一边,显出了无比的悲伤与无奈;头向下俯视着儿子的身体,她悲恸而有节制,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她痛失儿子的悲痛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在作品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切冲击心灵深处的场景,早已让你忘记它是雕塑。

    在这件作品中,大师一改圣母的老年妇女形象,大胆地将圣母刻画成一个面容端庄的美丽少女,他认为圣母应像少女一样纯洁,她的青春永驻是得到上帝的眷顾。

    这件作品是大师24岁时花费2年时间雕刻的,当时有人说它出自另一位雕塑家之手,年轻气盛的小米,一气之下当晚在圣母胸前斜挎的肩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大师唯一件署名作品。

    下面是圣彼得的铜制雕像。据说,触摸了他的右脚就能得到神的保佑,好运一生。所以,他的右脚已被无数信徒和游客触摸的锃光瓦亮,不管信不信,咱也摸一把,万一灵了呢。

    下面是圣徒朗基努斯的雕像。

    朗基努斯曾是一位罗马士兵,患有眼疾。耶稣被处死那一天,他是在场者之一,他不相信耶稣是神,耶稣死后他用手中的长矛朝耶稣的肋骨戳了一个伤口,血液溅到了他的眼上,眼疾随之消除。之后,他辞去军职,皈依了耶稣的宗教,并以身殉教。

    在耶稣从十字加上被卸下的画作中,耶稣的肋部总会有这么一个流血的伤口,这就是朗基努斯所为。

    朗基努斯用的矛因沾了耶稣的血,成为圣物,具有神力,据说持有此矛,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现在此宝贝珍藏在大教堂内。

    下面是马蒂尔伯爵夫人的墓碑。

    伯爵夫人玛蒂尔,自称“圣彼得的女儿”,她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支持了四任教皇,将家财两次捐给教廷。

    在神权与王权相争时期,运用自己的外交手段,斡旋于教会与德国皇帝之间,成功地促成了双方的和解。

    所以,她墓碑上的雕塑,左手握着代表王权的权杖,右手抱着代表教会的三重冠和天国的钥匙。她的遗体葬于此处。

    下面是雕塑《圣海伦娜》,是鲍尔济的作品,圣海伦纳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公元325年她去耶路撒冷寻找圣物,当时的耶路撒冷经受了罗马帝国的严重破坏,正在恢复重建中。海伦纳在瞌睡中得到天使指引,进入耶稣受难地附近一座神庙挖掘,找到了钉死耶稣的十字架和三颗钉子,即刻将它带回罗马,成为基督教的圣物。海伦纳也被天主教和东正教奉为圣人。

    下面是教皇庇护七世的墓龛。教皇坐像面带倦容,正为包括朋友和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祈祷。

    教皇庇护七世曾经成为拿破仑的阶下囚被监禁和放逐,因此才有了卢浮宫里的那幅拿破仑加冕大典的大油画的场景。形势反转后,他以德报怨,善待被放逐的拿破仑并帮助其母亲。

    好多墓龛下面都有小门,有时看到有人出入,这应该是经堂入口。

    下面是英国三位斯图亚特家族后裔的陵墓,三人皆因皈依天主教而失去了继承英国王位的机会。他们葬在教堂内。墓碑底部天使的雕像很美,所以我拍了下来。

    内容太多了,导游通过无线耳机滔滔不绝,我们随着导游的思路看得眼花缭乱。尤其马赛克壁画,光彩艳丽,故事动人。真是拍不完的美丽,看不够的漂亮。

    欧洲中世纪,人们人识字率很低,加之圣经都是用拉丁文写成,老百姓根本看不懂,只有通过神职人员的布道讲解和看图理解。所以,壁画是传播宗教的最好途径,于是壁画就成了宗教场所的标配,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大师也籍此产生。

    教堂里的每个壁画都是一个圣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段圣经教义。所以宗教壁画为宗教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这幅祭坛上的马赛克画叫《谎言》,描绘的是亚拿尼亚与妻子撒谎欺骗教会而受到上帝惩罚的故事。作品经过马赛克镶嵌,不仅鲜艳夺目,而且立体感十足。

    下面是马赛克壁画《圣母无污怀孕》 ,描写圣母怀孕的故事。年轻人举行婚礼,都选择这个地方。

    当然,在能这个大教堂结婚的人,都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如天主教君主国国王、信奉天主教信仰的国家总统及政要,突出贡献的骑士团男爵等等,即使这样,也很难受到教皇(教宗)亲自主持的机会。

    下面是圣杰罗姆祭坛壁画《圣杰罗姆最后的圣餐》。圣杰罗姆是早期的拉丁教父之一。他是个翻译家,最大的成就是他研究和翻译了基督教的经文,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原本译出了拉丁文的《圣经》,至今仍被作为拉丁文《圣经》的标准定本。

    因为祭坛下面放着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遗体,这里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祈祷地点。

    下面这是玛丽经堂的祭坛壁画《玛丽在神殿的奉献》,壁画描绘3岁的玛丽被其父母带去神殿还愿的场景。其后,她被选中并留下接受教育,直到成年后出嫁,成为耶稣之母。

    祭坛下摆放着教皇圣庇护10世的水晶棺。

    祭坛下面的水晶棺

    下面这是大教堂的皇家卫兵。梵蒂冈国没有军队,更没有军事,但他们却有皇家卫队。这些卫队只是一种礼仪性的组织,卫队成员全部来自瑞士。

    你瞧,他们手持长矛,身着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黄红蓝三色竖条军服,英俊、高大、魁梧,游客纷纷以他们为背景拍照。

    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罗马军队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士兵战死在教堂外,这令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决定世世代代只雇佣忠勇的瑞士青年来保卫教皇。从此以后瑞士雇佣兵就成了梵蒂冈唯一指定的卫兵。

    几点思考:

    看完大教堂,心灵深受触动,不仅是这里的艺术水平令人陶醉,更为罗马人的行事风格所感叹,也为“有钱就可以任性”的教皇而痛惜。

    1、罗马人的耐心实在了得。一个教堂,主体工程用了120年,装修用了40年,广场用了10年。从圣彼得教堂开工到圣彼得广场完成,共经历了160年,历任24位教皇。看来,每位教皇都不急,均按照工程应有的程序慢慢来,绝不搞任期内的面子工程,更不会在“多快好省”的口号下追进度,搞“献礼”;作为工程人员,也绝不会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因为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人格负责,还要为上帝负责。

    正因为罗马人对工作质量的严苛要求,才形成了意大利人“慢慢来”的性格。意大利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piano piano piano ,意思就是:慢慢来、慢慢来。不急不躁的慢慢陈酿,才有了工程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也才保证了工程过硬的质量。

    后来我了解到,欧洲的教堂,建设工期都在上百年或几百年以上,都是在“慢慢来”中建成的,正因为他们这种慢慢来的精神,他们这种为人格负责、为上帝负责的精神,才确保了这些建筑的千年不倒。意大利半岛是地震多发区,几百年来圣彼得大教堂经历了包括地震在内的无数自然灾害,它一直安然无恙。

    反观我们,百年以上的建筑就很难找到,尤其近年来“大干快上”发展起来的工程,寿命往往几十年就呜呼哀哉了。

    2、艺术大师们在真理面前的默契。

    从伯拉孟特到拉斐尔,从米开朗基罗到贝尔尼尼,都是一等一的大腕儿,大腕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独特的个性、坚持自我的高傲,否则他也成不了大腕儿。但在大教堂的建设中,在超越世俗的艺术和真理的追求中,他们都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成为艺术和真理的仆人。

    伯拉孟特是很有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据说他设计的坦比哀多礼拜堂,在西欧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影响了整个欧洲后来的建筑,他当时就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这次他承担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设,其方案更是雄心勃勃。尤其他的穹顶设计,不论在技术难度还是艺术水平上,都超越了自我,达到了当时的一流水平。

    可惜伯拉孟特干了15年就去世了。拉斐尔接替了他的工作,当时拉斐尔很年轻,在教皇的干预下和教会的内部斗争中,他无所适从,甚至将大教堂的穹顶设计改成了平面。拉斐尔去世后,这项工程又历经了一些人的主持,直到米开朗琪罗负责。

    据说,米开朗琪罗和伯拉孟特之间一直不和,伯拉孟特主持这项工程的时候,米开朗基罗曾多次对他的设计提出批评。但老米上任后,打开伯拉孟特的设计图纸,不禁拍案叫绝,深深被前任的天才设计所感动。在老米的一再坚持下,千方百计说服了教皇,废弃了拉斐尔在教皇干预下的平庸改动,恢复了自己的宿敌伯拉孟特的设计方案,并在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提升。这两位工作上的对手和冤家,在艺术和真理面前,成了隔世的知音和前赴后继的战友。

    贝尔尼尼承担装饰任务的时候,老米已经去世,但他后来的一切设计都与老米的主体建筑风格、规模、格局达到了天然的和谐统一,犹如一人所为、一气呵成。尤其广场设计,与大教堂主体紧紧呼应,简直就是一个整体。这又是两个世界的大师在艺术面前心灵的默契。

    大师们之所以成为大师,他们可以有个人恩怨,可以有年龄上的代沟,甚至天各一方。但在艺术面前、真理面前、在追求工程的完美面前,他们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为了坚持自己对手的方案,即使得罪当权者、违逆教皇也在所不辞。一切恩怨、一切成见,在真理面前都不值一谈。

    大师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艺术作品,更为我们留下了人格的魅力和道德的风范。

    下面是米开朗基罗画像

    3、教皇有钱就是任性。

    欧洲大教堂的发展,大部分都集中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教庭最有钱,也最有权势。

    从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以后,教会的势力就越来越大,最后走到了教权统领皇权的地步。所有的国王和皇帝都必须经过教皇审批和加冕,各国的主教全有罗马教皇任命,当地国王和皇帝不得干预。在11世纪的时候,德国教皇由于不服罗马教皇的管教,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废黜帝位,开除教籍。无奈的德皇只好到教皇住处“程门立雪”三天三夜,才幸得教皇的接见和原谅。教皇不仅掌握了神权,还控制了皇权和财权,于是就出现了教廷和神职人员借机敛财,甚至干出一些令人不齿的勾当。例如教皇为了自己的权位不惜将敌人引入罗马,这些人在罗马抢劫三日,烧毁罗马城三分之一。为了敛财,教廷发行赎罪券,让教民用金钱来赎罪,声称购买赎罪券就可以赎罪,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为了掠夺财富,教皇连续多次发动十字军东征,去对异教实施抢劫,甚至打着征伐异教的名义,抢劫本教的圣城君士坦丁堡,让基督徒自相残杀。

    钱多了干什么?建教堂、建神学院、发展宗教事业。所以欧洲的教堂才会极尽豪华,奢侈程度无以复加。教廷神职人员、各个教会的权势人员在失控的绝对权利中,纷纷陷入贪腐的泥淖,教会丑闻此起彼伏。

    正因为如此,从佛罗伦萨开始,掀起了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出了“属于上帝的归上帝,属于凯撒的归凯撒”的政教分离的改个要求,逼迫罗马教廷从教权统领皇权的宝座上退了下来,成为专门管理神权的组织。

    俗话说要想让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当时罗马教廷(包括东西罗马)确实疯狂了一阵子,多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得教廷回归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才没有最后走向灭顶之灾。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导致绝对的灭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罗马教廷的历史就是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为世俗政治上了生动的一课。

    4、婚礼殿堂与逝者坟墓的和谐。

    大教堂既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历代教皇和著名宗教人士的墓地,还是年轻人婚礼的殿堂。这种婚堂与坟墓的统一令人深思。

    历代教皇和宗教历史名人死后都葬在这里,他们的遗体有的葬在地下墓室,有的摆在地面祭坛。

    天主教认为,教堂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既然他们的灵魂已经进了天国,所以就把遗体留在天国门口——教堂。天主教还认为,敬拜圣徒遗体和敬拜圣徒是一样的,来这里祈祷的教徒,可以通过对圣徒遗体的祭拜,将自己的祈祷通过圣徒更直接上达天庭。

    所以很多信徒到这里祈祷、弥撒,都要选有圣徒遗体的地方。教堂中心的教皇大祭坛,下面就是圣彼得的坟墓,教皇作为圣彼得的继承人,在这里主持弥撒,自然就能借助“圣彼得老师”的力量,将福音更广泛地传给信众,也将信众的诉求直达天庭。

    天主教对于死亡的态度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比起来差别很大,他们更能平和客观地对待死亡,而且不惧怕死亡。他们认为人死后升入天国,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死亡只是整个生命的一个节点,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我们认为“人死如灯灭”,是生命的终结,所以对死亡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谈死色变,视一切与死亡有关的元素都是不祥之兆,唯恐避之不及。一旦死亡真的来临,往往如五雷轰顶,不知所措,最后在苦苦的留恋和挣扎中撒手人间。

    其实,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人生一个个必不可少的节点,该来的挡不住,该走的留不住,在这一方面基督教、佛教很高明,他们参透生死、悟透人生,真值得我们俗人学习。学习他们珍惜生命惜时如金,学习他们笑对死亡视死如归,学习他们对天国的憧憬,学习他们常能忏悔自新,把行善积德作为一生的必需和自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欧洲文化之旅(一)——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mr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