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之三 师者

之三 师者

作者: 程序员札记 | 来源:发表于2023-03-30 23:11 被阅读0次

    离开十二门徒的基督教,不会有今天的规模;没有七十二贤的儒学,也不会有延续那么长久。师者布道,是信与践之间的桥梁,拓新,传道,授业,解惑。

    近一年在互联网上的学习,从了三位老师。跟刘勋学《左传》;跟陈引驰学《庄子》;跟 Michael Sandel学《Justice》(西方近现代哲学基础)。三位老师风格技巧各有特点。

    刘勋是牛津的生物化学博士,全凭自己的爱好,担起了传播《左传》的事功。其教学体系的建构,参考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方法。首先是讲求细节。《左传》是古文之本,他就花了很多篇幅讲字的含义,其中不乏溯源和旁证。同时将地图和器具,建筑等图示和结构解析引入教学,务求让学生通过细节克服两千多年的时间差距,尽量避免据今度古,想当然地理解原文。其次是通过贯通古今,以验言真。某种程度上这跟儒家主张的历史退步一脉相承。小到社交算计,大到国际形势,刘勋都试图在当下不但找到“象”的类比,更明确验证“理”的不变。

    陈引驰是复旦中文系科班出身。其九三年的博士论文即《庄子文艺观研究》。毕几十年功力于庄子,其底蕴可想而之。陈引驰的教学首先是信手拈来。庄子的一个观点,其随口就可以在庄子的其他篇里找到相通;也可以从道家其他经典找到旁证;还可以从名家,儒家找到对应或对立;更可以从西方体系中找到援引。其次是观点鲜明。陈引驰对于学术争论的诸多观点和当下的一些事端,从不避讳自己的观点。不但表明自己的观点,更说明其间的因果。

    哈佛的《Justice》曾经是公开课里的现象级网红。Michael Sandel在课程设计上有两个特点。其一,以今征古。Sandel挑选当下具备争议性的事件和其后争议性的观点作为引子,回溯到西方近现代哲学史,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带出西方近现代主要哲学观点的原则和应用;其二是充分互动。在教学环节中,Sandel总是先隐后发。他先让学生充分发表,甚至互相辩论,然后再将学生的表达映射到历史上类同的原创观点主人与对手的辩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实践哲学思辨的技巧。孔子的“述而不作”和苏格拉底“辨而不作”绝非偶然,思辨是哲学的发源与成长的关键技巧。二是以践相通。学生的参与改变了学生单向接收的角色,学生通过实践既找到了我与先哲之通,也看到了我与先哲之距。

    三位老师当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陈引驰,无它,信也。师者是信与践的使者,信为体,践为用,根还是落在信上面。金岳霖说过,哲学者的行为就是他的著作,也就是要始终以践显信。陈引驰敢于表露可能与其他学者和上位者出现冲突的观点,不是他不知规避的技巧,而是真正把庄子和陶渊明对知识分子要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信仰落实于实践。借用陈引驰一个对我很震撼,也很启发的观点作为印证和结尾,人很多时候做什么是被裹挟的,而拒绝才是人自我认真思考后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之三 师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mw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