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摄影读书
探索:益肾化湿颗粒能断湿气之根

探索:益肾化湿颗粒能断湿气之根

作者: 白家祥 | 来源:发表于2023-09-06 05:06 被阅读0次

        当我们感到头上脸上特别容易出油的时候,往往就是有湿气了,因为油的感觉其实就是黏腻不化,而湿气刚好有这样的特点。祛湿的方子很多,今天给大家分享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

这个方子是有中成药的,名字叫益肾化湿颗粒。

升阳益胃汤:黄芪30克、白术5克、人参15克、半夏15克、茯苓5克、防风9克、白芍9克、独活9克、羌活9克、陈皮6克、泽泻5克、柴胡5克、炙甘草15克、黄连1.5克

李东垣在《脾胃论》书里说:“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

李东垣认为,湿气的根源在脾,因为脾胃虚弱,所以有湿气,当然这也是比较公认的说法。

脾胃主四肢,可以理解为脾胃主管四肢或者说脾胃可以带动四肢,脾胃不好,所以四肢乏力,精神倦怠,不爱运动,总想睡觉。要想让四肢动起来,首先得让脾胃运转起来。

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也就是四君子汤补脾胃之气,令脾胃强健,再配上黄芪,黄芪不属于四君子汤,但是它补气的效果很好,把黄芪的药力也一并带到脾胃中去,加大补脾益气的力度。

在脾虚的情况下,脾胃运化失常,当然也就没什么胃口了,而那些已经吃下去的饮食水谷也会因为运化不及时,滞留下来,慢慢地转化成湿气。

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加上泽泻,有二陈汤的意思,二陈汤是燥湿化痰的基础方。而茯苓和泽泻又是甘淡之物,能让小便通畅,湿气就能从小便排出。

再往下看,湿性黏滞,会把脾胃困住,就更不想吃饭了,还会让大便黏腻或者稀溏,以及口干口苦、口中寡淡无味等,包括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四肢乏力、精神倦怠,也是因为有湿气在里面,更有甚者会感到四肢沉重,因为湿气还有一个特点,性质重浊。

此外,湿气还会遏制阳气,打个比方,湿气就像雾一样,雾气很重,太阳的光芒淹没在浓雾之中,对应到人体,就是阳气出不来,心情也会跟着变差,就像书中描绘的那样“惨惨不乐”。

所以这里面还涉及到清阳不升的问题,这样一来,光补脾就不够了,一定要升发阳气,需要借助风药,风药具有风的特性,风可以把雾气吹散,在风的帮助下,太阳很快冲出浓雾,太阳的力量是强大的,用不了多久,雾气就会全部消散。

风药有羌活、独活、防风、柴胡,都是一些比较常用的中药,利用风药把湿气吹散,让阳气出来,把湿气蒸发消散。

白芍起到滋润的作用,风药大多温燥,这些温燥的药对津血津液会造成一定的损耗,白芍是滋润之品,可以滋阴养血。

黄连是苦寒的,在湿气郁而化热的时候,黄连可以清热,有了热,湿和热结合在一起,就从寒湿变成了湿热,如果湿热很重,黄连可以放多一些。

这就是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中成药叫益肾化湿颗粒,关于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的是用于慢性肾炎等。

我们知道,中医其实是不讲病名的,而是通过症状,找到病因,从病因入手,那么,这些疾病和湿气有关系吗?

答案是有的。

国医大师张琪前辈就曾用此方治好了一位中年男子的肾病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尿少等,所以西医虽然是叫这个名字,但是从中医的角度,从症状表现来看,其实就是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参考文献:《一年四季总有袪不完的湿,一个中成药能断湿气之根》

原创  温暖中医 2023-09-05 13:04 发表于陕西

白家祥于涵乐园      2023.9.7

相关文章

  • 痰湿体质的食物调养

    痰湿体质的人饮食宜清淡,应以能够清肺化痰、健脾化湿、益肾利水的食物为主。 可以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有粳米、糯米、...

  • 痰湿体质者的饮食调养

    痰湿体质的人饮食宜清淡,应以能够清肺化痰、健脾化湿、益肾利水的食物为主。 可以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有粳米、糯米、...

  • 湿气怎么形成

    湿气是怎么形成的呢?身体里有两个管理水的脏器一个是肾一个是脾,肾喜湿,脾喜燥讨厌湿。肾阳能和食物营养起反应产生体温...

  • 夏季祛湿健脾 ——白扁豆的几种吃法

    白扁豆微温,温能化湿,夏季多湿,因此既能化湿,又能消暑。很多人都知道,湿气重的人可以常吃些薏米,薏米有排湿的作用,...

  • 生姜的好处

    今日分享 3月31日 姜这样吃姜祛除湿气效果翻倍! 体内湿气的运化,要依靠脾来进行,因此,健脾化湿的食物都在可选之...

  • 去湿利器--红豆薏米粉

    湿气是磨人的 湿邪--健康的大阻碍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中...

  • 祛湿利器——康恩贝红豆薏米粉

    湿气是磨人的湿邪--健康的大阻碍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中医...

  • 2020-06-23

    冬病夏治之湿气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 内湿: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

  • 体内湿气越来越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

  • 病因~湿邪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邪之气,最为伤人。 一个人长期被湿气困扰,湿气会久蕴化热,这就是医典上所说的“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索:益肾化湿颗粒能断湿气之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qh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