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张幼琴老师成长历程的视频,为张老师的成长深深感佩。张老师把教师的成长看成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她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来介绍自己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个名师的过程,张老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热爱是源动力
在第一个章节“春耕——我们都是好孩子”里,开篇就能感受到张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喜欢。张老师动容动情地讲述着和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听,花开的声音”,还是“一朵迟开的小花”,抑或是那“轻轻的一个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张老师对孩子的爱。
她真正是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句话:“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我想,正是因为张老师对孩子有这样一份热爱,对教育有这样一份热爱,才让她在教育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成长为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名师。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人从事教师职业已二十多年,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当初,和很多刚走出校园门的人一样,也是怀揣着教育梦的。只是在初期的时候,没有像张老师静下心来,精耕细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而在没有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后,走着走着,就走入了倦怠期。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似乎能一眼看到头。
“日子上原有一层光芒。但当我们感觉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变得单调、乏味、平庸,甚至沦为一种程式时,我们的日子就蒙上了灰暗。——鲍吉尔·原野”
借用张幼琴老师在视频中提及作业现状,引用的这一句话来回顾自己的教师生涯,很是恰当。我相信很多人走着走着,似乎就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而张老师也经历过迷茫和困惑,但是她与众不同的是很快就走了出来,因为她始终不忘:
我的梦想,在每个醒来的早晨敲打我的心房,告诉自己成功的道路还很漫长。我的梦想,在每次把握机会表达自我主张,展现给你年轻但一样宽阔的胸膛……
她说,她很喜欢张杰的这首《年轻的战场》。
正是因为有这份对教育的情怀和梦想,所以张老师一次次挑战自己,突破自己,最终破茧成蝶,成为专业化发展的成功者和佼佼者。
三、一切觉悟皆自悟
从张老师的成长道路来看,她一直都在奋发向上。她用爱书写着教育之路,用智慧描摹着教学的蓝本。
她的“15年求索:擦亮语文教学的体验本色”、“语文课堂:学生自主体验的宽阔平台”、“语文人生:儿童全方位体验的生活场”,这是张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探索和立场,是她十几年教学的智慧的结晶,这中间有学校层面的支持,有教育专家的提点,但更是张老师自己的求索笃行。
这样的追寻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孩子。她利用支教的契机,借助“两地书”唤醒了乡村留守儿童的写作记忆,通过“两地书”的活动,孩子们发现可以用写作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也通过书信找到了与自己应和的同龄人,更是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了自己,成长了自己。
张老师说:“这是两个生命在童年岁月里的不期而遇,这是相同生命的相互律动产生的击节共鸣。”多么美好的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想到自己最近几年对教育教学的重新认识,确实也有那么一个契机,通过写作来沉淀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
后来的我,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认同,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认为,教育者是走上觉醒之路的先行者。教育是大人和小人之间的互动,是成人一次自我成长的过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所以,他们会写这样的诗给我: 爱你。我是你,春天的鲜花,秋天的枫叶,夏天的冰棍,冬天的棉袄。 有了这样的理解。所以,他们会牵着我的手,一路送我下班,然后对我说:爱你,比这条路还长。
虽说自己已不再年轻,专业化发展似乎来得太晚,可是我相信德国米切尔·恩德的那只犟龟陶陶:只要上路,就会遇上庆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