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学习共同体"

作者: 林忠玲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17:09 被阅读1628次

     

闲话"学习共同体"

      昨天,我们进行了一场以“学习共同体”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并非心血来潮,可以说是“蓄谋已久”。

      提高质量,似乎有很多种选择。近期,媒体相继披露了一些地方学生作业过多、睡眠不足的问题。这也在提醒着我们,靠传统的“多练就能出分数”的路已经行不通了。基于学生、家长们的“作业之痛”,我们正在着手推进姜堰学生作业治理模式,诸如睡眠指数监测、作业事故认定举报、作业事故预警发布、作业布置家校联系册等举措,都在剑指那些表面上是为学生好、实质上为自己的业绩而滥布置作业的老师。因此聚集课堂,提高质量,方是“人间正道”。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觅着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总在试图突破教学质量提升的“天花板”。在区域内,不少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校长们也在实践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说实话,我一直对“模式”怀有戒备。因为,我以为任何一种东西成为模式后,就会走向固化、僵化。育人,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可能有一种模式“包治百病”。从2015年开始的全区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班的实践,是我们寻求课堂革命的姜堰探索。细细想想,创新班更多地关照了课堂上教师拿什么来教的问题,鼓励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遴选,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主张。说实话,创新班的实践,只发生少数有着专业自觉的教师课堂里,它并没有解决面广量大的课堂里无效学习的状态。

      这两年,我随教研部周三服务日走进过一些课堂。在深度的观察中,我发现当下姜堰的课堂里并不缺少基本功扎实、把课讲得生动活泼的老师,不缺少善于和老师配合、沿着老师预设的教学而学习着的好孩子。但是,有相当多的课堂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要么虚假学习,要么浅学习,要么就是不学习,学习在他们身上没有真正发生。我以为,让中下等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课堂才是有效学习的课堂。

    有没有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学习之中?在真爱梦想课程的课堂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以活动、互动为主的真爱梦想课程,固然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精神亢奋,但是真爱梦想只是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补充,它还不具有能够取代建构系统知识、能力的国家课程的地位。

      今年9月份,去启东参加真爱梦想沙龙活动期间,我有幸认识了佐藤学《宁静的课堂革命》的译者陈静静博士。在她的“学习共同体”课堂展示上,在和她的短暂交流中,我对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闲着的人,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走向了真实的学习。 以前,我以为“学习共同体”是针对成人、相互学习的一种组织,如同发展沙龙、教师学校一样。原来,好长一段时间,我对“学习共同体”只是望文生义而已。

      在从启东回程的车上,我立马买下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在深度的解读中,我逐渐清晰了“学习共同体”的模样。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在共同体的教室里,教科书是配角,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着高品质的学习。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学习共同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的话,我以为以下几个词最为确切:

      尊重。这其实说的是课堂上生命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第56号教室》的作者雷夫就说过:“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尊重,才会有“不害怕”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上,大家也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只是停留在理念层次上,并没有落地。我们往往尊重的是听话的孩子,尊重的是课堂上“好的发言”。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下等生之所以不能进入学习状态,可能还是缘于“害怕”,害怕老师的提问答不出来,遭人笑话。在佐藤学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室的桌椅按U字型排列,胜沼老师坐在教室中心的一把椅子上,他把情绪不稳定的儿童抱在膝上上课。现在这个班级的儿童和谐自然,从他们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年来细腻的师生关系的积淀。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任何一个儿童的发言都是精彩的”。他们认为,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学习的关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

    倾听。佐藤学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同教科书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三个关系中接纳发言:认识该发言是文中的哪些话所触发的;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发言所触发的;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的自身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联。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讲述,儿童是倾听。其实,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这样的讲述等于空气。

    串联。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的讲述被压到最少的份额,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佐藤学认为,“串联”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材与儿童串联起来,把一个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种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到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同未来串联起来。教师是课堂上的那个“穿针引线”者。扮演这样的角色,其实是需要躬下身子倾听孩子,需要教师降低课堂表述时一半音调。想想那些挂着“小蜜蜂”上课的老师,真的好怜,他们为的是让所有孩子“听到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听到孩子。

      反刍。这本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反刍是教师带领孩子挑战高水平学习的一个策略。当孩子们在课题探究中遭遇困难时,就可以“反刍”前段,重新出发,或是借助小组活动中的“反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反刍,是不是有点像跳高跳远运动中的后退动作,是不是拳击中的手臂回拉,这一切都是只为更高更远更有力。当然,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的反刍,我以为还有顾及每一个儿童发展的作用,不是只顾着那些学优生向前、向前,多数儿童被置之不理。

      交响。在音乐的话语体系中,交响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多种声音,二是形成共鸣。课堂交响的追求“多种声音”,表明不是少数人在对话,而是全体参与;“共鸣”指的是,对话交流的主题明确,而不是乱糟糟的杂音。“学习共同体”追求课堂上生成丝丝入扣的交响,生成高潮迭起的对话,形成合作探究的广度与高潮。其实,所谓的交响说得白一点,就是课堂上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围绕主题表达交流的欲望,每个孩子都在以他人的发言为跳板,找到新的表达起点。

      探究。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每天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也解决不了他们成长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所谓的学习就意味着牢记答案并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有研究表明,决定人一生成就和幸福的并非学术知识,而是个人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等,这恰恰是学校里不教的。如果学习的内容无用,学习方式又无趣,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责怪孩子们不热爱学习呢?“今天的教育是在用19世纪的体制,教20世纪的内容,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提倡用教师在预设环节中设计好“基础性课题”和“挑战性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探究的过程无法预设,只有生成。关于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讨论得比较多,但课堂的现实就是预设太多,教师用“合作教授”的方法,让学生跟着自己去完成教学的进程。

    我们需要什么的课堂?教师表演式的课堂固然精彩,但效率在哪?今后我们评价课堂的视角应该发生根本转变。深圳宝安中学吴泓老师曾介绍过这样一个细节:“我开王安石专题,5分钟把这堂课的任务布置完,我就不讲话了。有一些老师和领导看了我的课堂后也怀疑过,老师都不讲了?但当他们看到一个这样的情景——没有老师,学生都在自己学习,就半信半疑地走了。”吴老师常对前来观摩的同行说,他的课是用来看的,如果来听,请回。很佩服吴老师的勇气。也许他这样的课无法拿到赛课的舞台上去领奖,但他的课学生在真正获得着。

      如此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共同体”是改造当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剂良方,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小班化”的课堂上,更具有其落地的土壤。期待着“学习共同体” 在我区的课堂上生根开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闲话"学习共同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rm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