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米小圈上学记》(小孩的睡前故事,原谅我用这本书来举例)书末作者在指导小朋友写日记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片段:
米小圈有一个表弟,周末要来家里玩,他第一稿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的小姨和她的儿子大牛要来家里玩。老妈说,不许欺负大牛,我答应了老妈。
米小圈为了把日记写精彩吗,改了五遍。他第六稿日记是这样写的——
今天,小姨和她儿子大牛要来我们家玩。大牛比我小两岁,是个很难缠的家伙。
老妈告诉我,一定一定不许跟大牛打架。
妈妈啊,大牛那么胖,我这么瘦,即使我想打他,我敢吗?我发现,女人就是天真。
第一稿就是平铺直叙,简单的说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大人总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许欺负别的小朋友,读者读了之后估计心里泛不起任何涟漪。
第六稿就精彩了,也很有趣,细节交待的很清楚,米小圈和大牛两个人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米小圈:大牛的哥哥,比较瘦,调皮捣蛋,打不过大牛,腹诽老妈;
大牛:米小圈的弟弟,很难缠(怎么个难缠法?),米小圈斗不过他,很胖。
两个人的特点立马就出来了!
你眼前一定也出现了这么一幅场景:
米小圈和大牛在一起扭打,但很快败下阵来,垂头丧气的不理大牛。
把两个人的特点加入到叙述中,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
二
再看鲁迅的《狂人日记》里头这么一段文字:
今天全没月光(为什么是月光,没看懂,哪位大神可帮忙解读一番),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主角出门之前已经知道不妙,于是小心翼翼的出门,赵贵翁怪怪的眼神,议论他的人群,一路上的人,最凶的人竟然对他笑了笑,其实这段描写主要是说主角之所以成为“狂人”,那是因为一个生活在封建制度和礼教制度中并受此弊害的知识分子猛然觉醒之后,他认为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吃人的世界,他与常人格格不入,所以被作者称为“狂人”。
“狂人”代表着新思想,而周围的人代表着根深蒂固的迂腐和懦弱,新思想要被旧思想吞噬,他感到别人都要害他,其实说的是封建思想的魔爪正在伸向新思想,将新思想消灭。
算了,以后再也不分析鲁迅的文章了,太累了,分析了半天感觉还是不能将文章分析透彻,还是读书太少。
就只看看这段文字的表面意思,不深究背后的含义,不得不佩服这些大作家,大文豪啊,简简单单的一段文字描写,将主角的心理活动描写的如此淋漓尽致,一个看谁都像是想害他,感觉自己进入了狼窝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
还是一样的,将路人奇怪的形象加入到叙述当中,文字立马就生动起来。
至于怎么加,我想还是多写多练,多分析别人写的好的情节。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你的批评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