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两个小年轻吵架,那边是大人们的忙碌!永远在孩子的眼里都是看不到事情的,似乎大人们忙碌的所有事都和他没有关系。
所有的大人们这几个月都忙得不得了,有的买古董,有的买唱戏的小孩,买动物的,给大观园的家庙里买小尼姑的…就这样,贾家全家人忙碌到了过年,贾家的女儿—元春终于要回来了!
这一回的后半部分,基本上就是写元春回来的细节。比如,元春出宫的排场。她是哪个时间,坐的车是什么样?穿得什么牌子的衣服?包括她拿了些什么行李啊,等等…
家里的人也同样,怎么迎接?怎么妆扮?怎么做准备,等等…
这里面最让我读了好几次的,就是元春回来见家人,按理说,她虽然是回家,可是,她是有她的身份的。她不是一个普通的贾家女儿了,她现在是宫里的娘娘。那么贾家在迎接这个女儿的时候是要讲究礼数的!当元妃回来,老太太都要亲自跪下接待的,这也是很多人不太明白的点。
元妃回到家中,和父母子妹相见也是这一回特别刻写的场景。也是曹公特别提出来的一部分。这部分,曹公分别写了元春见贾母和妈妈,以及其他女眷亲戚。又见了她的父亲,还有宝玉。可分别见这些人的语言描写确完全不一样!非常的生动!
贾元春到家后,先见了贾母和她的母亲(王夫人)。大家一见面,就哭成泪人。先看看原文: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姐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元妃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
整段充满了真实,温情。这才是见了家人,妈妈的感觉。能抱怨,能诉苦!女儿的一面就出来了!
而和贾政相见呢?看看原文吧: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这段写得极好!贾元春见到父亲了,挺开心的!给父亲说,我虽然现在很富贵,但富贵却要骨肉分离,终日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很羡慕那些一般的家庭,他们虽然家里条件差一点,可他们却能团圆!
而贾政的语言好恐怖!他却说,你能当皇妃是我们祖上的福荫,是皇帝的大恩。等等…听着就好官方!我一直在想其实这个父亲也不是不想女儿,只是他做官做得太久了,已经都刻板得没有人情温度了!也或许是他已经在官场被训练得太久了,说话和思维已经形成了模式了!元春最后也就很官方的回了父亲一句:以国事为重,多保重身体,不要太挂念!
写到这里,曹公就结束了元春和父亲见面的场景!恰到好处!再多一分就太尬了!
而元春见自己的亲弟弟宝玉呢?这一场景,又让元春重新回到了家的感觉。和宝玉的相见,她不再是皇妃,她是一个姐姐!原文如下: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一个人在一种思维和环境呆久了,他的一切语言都会变化。理性的人生没有不好,可在久别重逢的时候却还在理性的状态,未免会让人很有跳戏的感觉!时间,不仅能疏远亲人的情感,也能让你没有了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