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用朋友圈的时候有点晚,朋友圈已经风靡一阵了,那时我还暗暗庆幸自己转移阵地还不算太晚,空间式微,微博本来没什么熟人,人人网啊,注册没多久就注销了账号……
在感慨社交工具风云变幻的时候,微信已经有了好几亿的用户。2013年2月14日我发了第一条朋友圈,如今已过了三年多。好友从0到269个,状态也积累了几十条。朋友圈变得越来越热闹,微信社交成为当下应用最广的一个社交平台,我却觉得离朋友圈越来越远。
其一,远的心态。
最开始用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嬉笑怒骂,感觉自己萌萌哒,随手拈来的段子,攒了好久准备发朋友圈,现在还剩了一箩筐。
现在呢,不敢发阴天般的心情怕被说“把朋友圈当情绪场,谁关心你的那些负能量”;完全不敢露出另一半的蛛丝马迹,不是为了掩饰自己已不再单身,是怕被误解秀恩爱之嫌;微商风起云涌,连好友的小铺都不敢推荐了,发多了谁知道会不会被屏蔽;哦还有还有,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一些音乐似乎也成了装逼的表现……
有人说朋友圈最伟大的功能就是“分组可见”。毕竟抱怨工作不能让领导看见,发学习的状态一定要让老师看见,有些话一定要让一个人看见……
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隐含读者”,意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期设计和希望的读者。
“分组可见”便有些“隐含读者”的意味,有一些状态是让特定的群体阅读的,而有一些话是不能让某些人看到的。
于是,一个神奇的现象出现了。我们可以在朋友圈上塑造特定的形象以此来满足自我的“变身”。
而我,实在太懒,懒到没有分组。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不要产生负能量。不要求安慰不要抱怨工作不要抱怨学习不要抱怨男朋友不解风情。
但人总有低落的时候,总有情绪宣泄的需求,我的朋友圈,已经不承担此类功能了。
其二,朋友圈内的“朋友”
朋友圈内究竟有多少朋友?
剪头发的时候,发型师都要加你微信,说得你拒绝不了;坐动车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人会说:嗨,加个微信呗;工作上需要对接一些资料的人,也会拿出手机,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有些人只见过一面,往后只能在朋友圈内回忆:咦?这个是谁?长啥样?哟,他儿子这么大了?这个人女朋友长得不错,像网红……
以前觉得武侠中的“萍水相逢”很美,有种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情;现今的“萍水相逢加微信”,让我有种不知所措的哑然,在面对群发检测对方是否把你删掉“不要让早就删掉你的人占用了你的空间”的消息时,让我有点尴尬,原来微信上的友情需要这样来检验……
一开始我还不了解朋友圈只能是朋友才能看到评论的设置,后来啊,不经意闯进了两个人的真空地带,变成了他们的共同好友,常常看评论感慨,原来他俩是朋友啊、原来他俩认识啊、原来他对她有意思啊……
这种从回复点赞中察觉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蛛丝马迹,让我有种当侦探的感觉,可我并不想当侦探啊!虽然我有一颗八卦心,但除了男朋友的前女友、男朋友的暧昧对象之外,其他人真的提不起我太多兴趣。
“哟小丫头片子还有两副面孔呢”,“喂,XXX,你男朋友在朋友圈上跟一个女神暧昧你知道吗?”
我为这种“夹杂着的尴尬处境”深受其害,有时候掩起了耳朵,却没管住眼睛。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其三,发朋友圈实在太累了。
发一条朋友圈,尤其是女生,需要的工程有多浩大男同胞们知道吗?
需要曹雪芹的文采,需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技术,需要通晓卡耐基的人际关系学……除此之外,在“发朋友圈”这件事上,我们表现出的自学能力令人叹服,自学的修图技术去影楼应聘绝对没问题。
旅行的照片、聚会的照片、工作的照片,要从几十张照片中细细挑选出九宫格,精雕细琢,再挑选合适的时段发表,毕竟不能在上班的时段发吧,要为自己的状态寻求更多的曝光量吧。
终于发完了。但其实并没有完,就像你做完了产品,你得跟进后续产生的效果。有多少阅读量(建议腾讯推出这个新功能),有多少点赞数,有多少评论,朋友圈上那个小红数字简直就是致命的吸引。
发完朋友圈但对小红数字毫不关心的人,我真的对他膜拜得五体投地,毕竟我就是被小红数字牵着走的人。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大会上阐述了微信的四大价值观之一“好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但朋友圈编织起的微妙人际关系网把多少人牵着鼻子走了。
其四,朋友圈里的三无商品。
朋友圈越来越像一个商圈,像个大超市。
我不反感朋友在朋友圈宣传自己的产品,我就加了好几个代购,发的状态也不少,有时也刷屏。我反感的是,在朋友圈里销售一些三无产品。
前段日子传播得很火的“朋友圈里的面膜卖给了谁”,网友戏谑“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个卖面膜的‘杀熟者’”。
朋友圈是熟人社会,依靠熟人关系和朋友信任来推销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有些人抱着支持的想法散一些金钱,购买商品,无疑增长了朋友圈销售“不合格”产品的气焰,借此衍生出的“传销模式”,在你提醒过后还不自知,有时不禁扼腕痛惜,二十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竟会受骗于这种简单的“传销模式”。
说到底,朋友圈并没有错,是有些人利用起了朋友圈结合起的人际关系网来赚钱的心理捣的鬼。
朋友圈褪去了最初的烟火气息,到现在充满着满满的利益味道。
到底是我们改变了朋友圈?还是朋友圈改变了我们?
看一晚上的朋友圈,不如到街上走走,夜晚凉风习习,或许你会遇见一场盛大的烟火。
看烟花大朵大朵地兜头砸下来。然后——
顺手拿起手机,发了个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