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出神入俗
——读《中国文学史》“上古神话”有感
喻祥
时隔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神话故事的创作是被悄悄地人为地撤离出人们的话题的,被童话或者科幻作品所替代,从人类进化过程来看,这是一个微妙的,又是必然的发展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些走在人类排头位置的智人们,发现自然社会的那些原本想当然的事儿,并不是如先民们想象那样,人与自然只不过是相像而已,可以类比,但绝不是夸父倒地化成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人的力量远不足以至此,自然现象就是自然现象。于是,在后世的神话故事的形象也就由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说,“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那些形象很是不雅观,但凡有点素养的人都说不出口的。什么“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纯属瞎编,一些细节描述,在后来相关的书籍中绝口不提了。
为了让原先的那些神话故事显得更为合理,后人对上古神话动了“手术”。例如,我国东方部族以鸟为图腾的较多,有很多关于鸟的神话和名称,后来被改成了一系列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载,“……,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司马也;爽鸠氏,司寇也……”按照官僚系统组织起来,使之成为现实事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说,扯什么扯啊,我从不说这些鬼啊神啊的话的。“黄帝四面”根本就不是黄帝有四张脸,分明是说黄帝不辞辛劳,为了国家大事,四处奔波。孔圣人的话还是有分量的,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对神话故事的可信度“除三除五打八折”,加快了神话“还俗”的过程。
神话故事是先民们的意识形态,凝聚着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思考和感受,纯朴、幼稚,且有着丰富大胆的想象,给后世的屈原、李白、吴承恩、蒲松龄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足的养分,这也是与之前一系列“神话还俗”的动作有关联的。
2022.05.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