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我好害怕……
昨天晚上,邻居同事和老公第N次当着4岁的女儿吵架。下面我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我扯着嗓子,把枕头扔向老公,女儿刚好从房间出来,恰巧看到爸爸推了妈妈一把,妈妈被身后的玩具绊倒了,一下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人仰马翻,360度大回环。
女儿吓坏了,紧紧地扶着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惊恐地看着我们。
我迅速爬起来,顾不得没有发挥完的唇枪舌战,把女儿带回房间,离开第一现场。
女儿突然大哭,“妈妈,我好害怕,你要是摔死了怎么办?”
我以为她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争吵,为什么乱扔东西,为什么打架,结果3岁的女儿问的是这句。(关注的点不一样)
我的心理防线一下子被击破,鼻子酸了眼圈红了,心中的委屈、难过、对孩子的愧疚全部倾泻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从来不吵架。
生活习惯差异、思维方式、财务因素、隔代关系、育儿观念不一致、夫妻生活不和谐等等各种理由都会成为夫妻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而育儿,就成了夫妻矛盾的主战场,很多中国妈妈最心寒的丧偶式的育儿,往往都是妈妈做多、管多、批评多;爸爸做少、陪少、成就少。
一言不合就容易引发全面战争,各自为阵,就像拔河,情绪的对峙很容易两败俱伤。
然而一边责备对方,一边用彼此的冲突来惩罚孩子,其实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02
父母吵架,为何受伤的总是孩子?
一对夫妻,从最初连体婴一般相爱,再到走向冲突的独立个体,最终成为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夫妻,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每一步都伴随着彼此差异的磨合和冲突。
而生活中的一些沟通“陷阱”,特别容易导致激烈的争吵和对抗:
责备和问罪:(都是你的错)
谩骂:(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威胁:(你再这样就离婚)
命令:(你必须听我的)
说教:(我懂得比你多……)
警告:(我最后告诉你一次)
控诉:(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比较:(你看看别人家的老公)
讽刺挖苦:(就你这样的,还挑三拣四)
预言:(不听我的,你总有一天会后悔)
这些陷阱翻译过来就是:我是对的,我付出的更多,我是为你好,本质都是控制。
这些暴力语言不仅使得夫妻关系闹得更僵,到了孩子眼里,看到的双亲都是厮杀和博弈。
研究发现,父母激烈争吵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感受,对孩子影响深远:
1. 父母吵架是因为我,引发错误归因;
2. 最亲近的人激烈冲突,失去安全感和稳定感,不知所措;
3. 情绪上的连锁反应,就像“踢猫效应”一般,负面情绪被持续传染、酝酿、升级,强烈的负面情绪又会引发应激反应,继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暴力语言示范,会让孩子认为处理冲突和问题的方式就是谩骂、暴力沟通。
孩子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暴力沟通特别容易被孩子习得,即便是无意识状态下孩子也会容易采取自己熟悉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有时候创伤还会代际传递,孩子因为习惯了父母对争执的暴力沟通方式,日后容易在亲密关系和社交中变成施暴者或者受暴者。
当孩子长大后才发现,那些年父母吵过的架,都进入了自己的灵魂。
03
孩子怕的不是父母吵架,而是不会“好好吵架”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父母一定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当然不是。
父母不吵架分两种:
一种是所有情绪和感受得到了和充分表达和合理沟通,不需要吵架。
另一种是,避免沟通,为了不吵架而不吵架。
第一种是真和谐,第二种是假和谐。
真和谐的父母一定是很好的情商教练,假和谐的父母无法真实表达自己,为了孩子而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情绪不是流动的。
孩子只能看到彼此的妥协,而看不到冲突化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真实的冲突体验机会。
孩子长大以后,在社交中也不一定会很好地表达自己、应对冲突。
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父母近十余年不说话,分房分餐,连家里老人出殡这样的大事都是靠别人传话,相互之间不仅零吵架,更是零交流。
这样的假和谐之下,家里的孩子社交都比较封闭,亲密关系也很有问题。
当夫妻遇到问题,不可避免地和另一半爆发争吵时,如果可以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并且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反而是对孩子很好的情绪训练。
首先需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夫妻吵架很容易越吵越凶,深呼吸,暂停几分钟都是让情绪降温很好的缓冲办法。
其次,对事不对人。善用 “我式”沟通法,说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抱怨。
再次,夫妻也需要亲子中的共情。换位思考,想想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冷静下来后,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非暴力沟通的底线是不对彼此进行谩骂、人生攻击,不恶语伤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太过激的言行,容易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评价。
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什么比我的爸爸/妈妈是个混蛋、坏人更具破坏性了。
每对夫妻沟通模式不同,有人习惯热吵,有人喜欢冷战,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留一段时间让情绪平缓下来,然后再交流沟通彼此的想法、需求,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夫妻关系就像双人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然而都离不开真实的表达和彼此的和解。
04
灾后重建,重点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过程
父母吵架后,最重要的工作,是让孩子看到父母和好的过程,并且真诚地告诉孩子事情的前因后果。
首先,向孩子解释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有冲突的,父母只是在某些事件上有分歧。
其次,坦言这次争吵是父母的事,与你无关,并不是因你而起。这是在给孩子灌输“这件事跟你无关,只是爸爸妈妈意见不同而已”这样一种思想。
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永远爱你。
如果孩子在父母争执后已经有强烈的情绪问题,甚至异常行为,有攻击性,可以通过安全的攻击性游戏帮助孩子宣泄情绪,比如打枕头、打沙袋等高强度游戏。
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重演现场,比如孩子当爸爸,玩具做妈妈,让孩子可以理解真实的冲突和情绪。
当然,通过讲绘本、玩画画、玩音乐、模拟角色演动画等表达方式也都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感受。
其实,在一段完美争吵(冲突-和解-重建-修复)中,父母真实地呈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矛盾,孩子可以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父母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合作的。
情绪的爆发、感受的表达、情绪的描述处理与控制、问题的沟通与解决.....可以说是最好的实战案例分析了。
尤其是父母通过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让孩子也获得了这样的情绪经验。
在完美争吵或者非暴力沟通模式中的父母吵架,孩子会学习到情绪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细节中让孩子学习到自己将来处理情绪的方式很重要)
所以,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中,如果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吵架没关系,有关系的是如何处理后面的问题。
子女年幼的,可以在事后安抚孩子,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因为意见不同才吵架,这些跟你无关,这并不影响爸爸妈妈爱你。
子女基本懂事了,那就告诉孩子事情的起因和自己的想法,表明这些只是父母情绪发泄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沟通。最后再明确告诉孩子,成年人处理问题时,可能避免不了会吵架,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问题的根源。
天下没有无分歧的家庭,夫妻争吵对于孩子而言,更是一种真实而又强烈的体验。
所以,好好说话,好好吵架,好好重建,在真实流动的情绪中,给孩子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