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局说:在体制内,喝酒的人往往比不喝酒的混得开,不喝酒则会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对于男性来说,不喝酒会有一些不利影响。在一些不得不喝的场合,你一个人不喝,就影响了饭局的整体氛围。体制内能当上领导的,很少有滴酒不沾的。当领导要“酒精考验”,这既是一种戏谑,也是体制内的一个事实。
01
不喝酒好不好
很多领导,上至省部级,下至小地方的处级科级一把手,能当上大领导的,都是有一定酒量的,通常是一桌敬下来,面不改色。
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领导,虽然自己不喝酒,但喜欢劝人喝酒,或强迫、或利诱。这类人从劝酒中获得的是权威感,是下属遵崇命令的满足感,本质来说,这类劝酒行为是一种权威测试和服从测试。
喝酒这个东西,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是一种乐趣,对于不会喝酒的人来说,就是一种梦魇,尤其是有些人身体过敏,一喝酒身上就会起各种红疙瘩。
好在随着“八项规定”的推进,尤其是最近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各省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实施细则,各地公务场合的禁酒令会越来越严,体制内的喝酒之风会好转很多。
02
不喝酒怎么办
给那些不喝酒的朋友们几点建议:
1、既然不想以损害健康为代价在饭局上喝酒,就持之以恒地给自己贴上不会喝酒的标签,态度上一定要坚决,久而久之领导也就不会让你上酒桌了。
如果在这个场合喝,在另外一个场合又选择不喝,这样就说不过去。
2、 在其他地方努力,把工作干好。体制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生存之道,并不一定非要靠喝酒。领导也不会仅仅因为你会喝酒就提拔你,你要构建在体制内生存的核心竞争力。
体制内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有三样,开口能说,提笔能写,有事能办好,努力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总结起来,领导劝酒无外乎分为诚意测试和服从测试,接不接受上级劝酒意味着“你是否愿意为了场面伤害自己表现诚意”和“你是否愿意向我提交醉后丑态来表示服从”。这两种看似荒谬变态的心理逻辑,是中国特色劝酒文化的始作俑者。它的背后是格局、教育层次、掌权者的自信程度和控制欲、信任危机等等。这些复杂的因素我们了解就好,不深究。
对于下属来说,如何在酒桌上维持体面又能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酒桌上用更聪明的方式体现诚意,再表达出“我虽然不喝酒,但内心服从于你”这点,对于刚入体制的女下属也是拒绝酒的一个办法。
我开始尝试,摸索。起初有次在酒桌上,领导又在当着上级单位和本单位同事的面劝,“你试着喝点红酒吧”。试图通过公然劝酒向我施压,我倒上满满的饮料走过去,用手掩住口鼻,给领导说“X局,真的很不好意思,我确实不能喝,以前也酒精过敏过”,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声音稍大点,装作开玩笑的语气,陪着笑脸说“X局,不好意思,我酒量不行,但态度端正哈”“你看我把饮料全干完”说完很耿直地一饮而尽。
给领导说悄悄话的姿势很必要,一方面让领导觉得你很顾及她的颜面,不当众拒绝。甚至让她的直系领导认为她和下属关系亲密,她关怀下属。另一方面,让酒桌上其他人猜测,你可能是平时会喝酒的,今天只是有不方便当众解释的特殊原因才不喝。比如”来姨妈“”备孕“等等。最好的一点是,在其他人面前不用撒谎,让别人自己去猜,这样就可以在夹缝中保护自己,女领导当时没有继续劝我了。
知乎上有很多声音比如“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等等,作者也表示体制内身不由己,也在苦苦探索生存之道。见过太多酒桌文化和逢场作戏。也深知拒绝酒也就拒绝了很多机会拒绝了仕途升迁,特别是在基层,会被认为不会来事儿,不仗义不耿直等等。但现在也逐渐被女领导信任并安排重要的工作,特别是接受了不喝酒的属性。还是希望,这种信任机制建立的仪式早点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