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伟是我的大学同学,一米七几的个头,戴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瘦瘦的,手背上的血管看的很清楚。平时喜欢穿一件黑色的大衣,带一条灰色的围巾,十分有学者风范。
我读大学的城市,就是小伟的家乡。当我们还在过着紧张而忙碌的住宿生活的时候,小伟可以十分轻松地在家里吃母亲做的红烧肉,这着实让我十分羡慕。还记得大一去报道那天,我背着两大袋行李,还拖着一个大大的拉杆箱,在宿舍里忙忙碌碌的收拾,他十分轻松地在我们之间穿梭,让我对他保持了一份莫名的羡慕。于是,小伟成了我大学时代的第一个朋友。他喜欢带着我到处闲逛,托他的福,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自己大学所在的城市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哪个公园在什么时间人会比较少,哪的风景好看,哪的食物好吃,哪买东西会比较便宜……在来到大学的第一个月,我就把这个城市好玩的地方全都走遍了。
他的学习非常好,尽管是在大学。绩点排名永远保持在专业前三。在大一的时候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而当时的我连四级都不能考。按他自己的话说,即使在大学好好学习并不像高中那么唯一,但他任然想学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后来我了解到,他就读的高中,在我们全省的排名都很靠前,而他中考没考,是直接从初中保送上去的。这在当时的我看来,很了不起。他喜欢网球,加入了学校的网球社团,平时没事了就去体育场打球,身体一直都很健壮。大学四年,和他在一块,我学到不少东西。到现在,平时没事的时候,我还是喜欢拿起球拍随便打两下,只是我的技术和他相比差很多。
转眼四年就过去了,我们都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小伟是我们专业第一个签了三方协议的人,签他的,是一家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跟着施工项目,做施工员。当他拿着用人单位寄回来盖着章的三方协议的时候,周围的我们都羡慕地红了眼。好多人都向他讨教面试过关的方法,他也不耐其烦的讲给我们,有些人还记了下来。令我出乎意料的是,他刚签三方协议不到一个礼拜,就自己拿着协议去毁约了。我很不理解,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已经很难了,没工作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况且他的工作给的钱不低,他怎么会自己先去毁约呢?他却反问我:“阿D,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么?我一直希望安定的生活,施工这种东奔西跑的生活不适合我。”
这是他的人生观的第一次冲突。我一直都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实在太多,这么庞大的数量与那么少的工作岗位相比,学历几乎不占优势,所以,不论本科毕业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都应当先干着,积累自己的人脉,能力与社会经验,等时机成熟,再去找个适合自己的。而小伟的想法和我恰恰相反,他认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一辈子的事情,就得一辈子都和这个工作打交道,所以,找工作的关键就是是不是适合自己。
因此,在大学找工作的时候,我两的做法完全不同,对于我来说,只要是给钱的工作就行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跑遍了学校的每一场招聘会,有时候,邻校的招聘会我都会去。只要是招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我基本上都投了自己的简历。现实情况却微乎其微,简历投了不下三百份,得到的面试机会还不到20家,最后也只有两家公司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是当时的我,已经精疲力竭经不起折腾,看着一个工资比较高的单位就签了。而小伟,就比我有办法。在毁了上一家建筑企业的三方以后,他就给自己定了个十分细致的计划。列出了包括薪资,福利等前后列了数十项要求,然后找符合自己要求的招聘单位,他对于面试,很是有一套,往往在面试之前,他就对自己面试的这家公司与招聘岗位,有了一个十分清晰地了解。在整个找工作的三个月里,他只面试过八个工作岗位,却得到了三家公司的肯定。最牛逼的一次,是在一个只招收硕士的工作岗位的面试会上,他作为唯一的一个本科生,半路插队参加了第二轮面试,居然成功了!这在我们当时,就好像一个神话。
虽然他找工作很厉害,但是他特别挑剔。离家远的不去,工资低的不去,没有前途的不去……毕业的时候,他在一家设计院做设计员,刚毕业实习工资就已经达到了四千。在我们那一届本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但是,事实的发展再次让我跌破了眼镜。刚参加工作两个月,小伟就对工作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什么老板老是让加班啊,画图画不完啊,工作量与绩效挂钩啊,自己的身体吃不消啊……到后来,他的抱怨就成了咒骂,对工作,对老板,都有十分强烈的不满。终于,在毕业四个月之后,他带着自己两个月的实习工资加两个月的正式工资,裸辞了。
辞职后的小伟,迅速加入找工作的大军。可是,这次找工作,远远没他想象中的那么好找。最终,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之后,他迁就了,重新进入一家设计院。只是这家设计院只给他提供实习岗位,而实习期并没有工资。考虑再三,加上我的劝说,小伟还是接受了。但他得内心还是极不情愿的,果然,工作每两月,他又辞了。下一次找工作,已经过了年,这回,工作更加不好找。一个月以后,他又找到一家设计单位,但人家每隔两礼拜就向他摊牌,表示斌不准备留他。最后,只好向我们的大学导师求助……因为工作原因,我和他的联系慢慢就少了。
关于找工作,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很多话要讲,毕竟大环境摆在那里,不承认不行。但是找工作的方法,是千差万别的。你既可以病急乱投医,看见机会就上,先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与人脉,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也可以先给自己定位,对症下药,多方了解,最后也能行。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切记不要眼高手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