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何布(ID:hebuhb) 【版权声明:本文系何布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等。】
电影《迷失东京》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
每个人都渴望被找到,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
《迷失东京》海报然而人如蝼蚁微乎如粟,每个人又只能小心翼翼地窥探这个世界。
今天,小布为大家介绍一位小心翼翼窥探世界的艺术家——
草间弥生
“人在宇宙中本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圆点”
草间弥生说,
“我的生或死
以及活着的意义
只是宇宙里一个小小的存在。”
她的《无限镜屋》,更是让人彻底感受这种在宇宙间的迷失。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强烈的光线在多面镜子间反射,仿佛是宇宙边际的幻象。身在其中,会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无限镜屋》草间弥生“通过艺术
我想谈论一些哲理和奥秘,以及生命的尊严
我想把我对这些东西的敬畏感表现在我的作品里
通过这种方式延续我的生命。”
《无限镜屋——数百万光年的灵魂》草间弥生用艺术来探讨宇宙,是个宏大的命题。
看似自不量力,也许无解,但草间弥生的答卷总是让人震惊。
《无限镜屋——男性领域》草间弥生草间弥生是日本国宝级人物,是在现代世界占有领导地位的女性前卫艺术家,同时也是位畅销小说作家。
她不仅醉心于艺术和文学,还投身于诸多反战和人权运动。
然而,她最引人关注的标签之一,是她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份。
年轻的草间弥生草间10岁起就出现了心理问题。当她独处时,总能看到幻觉。
“当我夜晚穿过水稻田时,天空中闪烁着很多光芒,就在大山的东边。接着它们掉了下来。”
“我去到一个紫色的空地,坐下来时,紫罗兰会像人类一样对我说话,我被这个声音给吓坏了。”
《山》草间弥生她还看到河边的鹅卵石向她袭来;感觉灵魂被幽暗森林的湖水吸引,被引领着走进水中溺毙。
可怖的幻觉隔绝开少女与现实的身外世界。
《残梦》草间弥生她无从倾诉,只能用画画来抵抗恐惧。当她画下这些奇怪的幻象时,内心反而会平静下来,停下画笔则会陷入想要自杀的漩涡。
对于内心经受苦难的人来说,艺术创作也许是种最佳的纾解方式。
创作中的草间弥生草间弥生的经历,看着熟悉吗?
真的很像小布曾为大家介绍过的,在《寻梦环游记》里“友情出镜”的弗里达·卡罗。
她们探寻宇宙的开端,竟是探寻自己。
比弗里达更加不幸的是,草间的家庭环境并没有给她温暖。
母亲经常把对感情生活的不满发泄在草间身上;知道女儿想当画家时,母亲还大发雷霆百般阻挠,甚至当面撕毁她的画作。
草间弥生幼年画的母亲像美学家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人要面对六种孤独:
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理想未尽的“革命孤独”,压迫任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思考者不为人知的“思维孤独”,世代价值交替的“伦理孤独”。
《花》草间弥生这些孤独,草间弥生在年纪轻轻时已经都体会到了。
一直觉得草间弥生的作品和马蒂斯的野兽主义达成了某种神通。他们都随心使用色彩,作品所呈现的鲜艳、浓重的调子让人兴奋又紧张。
画面用色并非真实事物的本色,而是种粗犷、奔放而直接的情感转化。
《读书的女孩》亨利·马蒂斯 《烛台静物》草间弥生也许是意外发现了和西方世界主流艺术的平衡点,1955年,当26岁的草间在旧书店里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夫的作品时,她决定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决定为这种来自幻觉的艺术创作寻找一个出口。
她言辞恳切地写信给欧姬夫寻求指引,欧姬夫很欣赏草间,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欧姬夫给草间弥生的信隔年,草间离开家乡前往美国。临行前,她在家门口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一是表达对原生家庭的愤懑,二是相信自己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草间在美国汲取营养,她不断去参观画廊和艺术展,从当代艺术运动和当代风格中学习。
草间弥生在美国中央公园她敏锐地意识到什么是发展的潮流,同时保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开始用这种独特的语言阐释一些宏大的主题。
她恰巧搭乘上1960年代女性主义觉醒的列车,同时反对建制,反对主流文化、反对男性权威。
《去阿尔卑斯山的路》草间弥生她的作品开始打破二维的界限,走向三维空间,走向人们的生活。
她用日常用品、家具,和非常女性化的材料来创作雕塑,甚至裸体上街表演行为艺术;对男性器官和肢体的运用清晰地标明自己的性别立场。
草间弥生制作的软雕塑这种冲突激烈的艺术表达,甚至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让纽约艺术界一时为之震撼。
然而在浮躁的时代,在现代艺术范畴里,艺术理念被吹捧或被打击只是一朝一夕的事。当极简艺术在美国逐渐成为主流之时,草间变得不受欢迎了。
她甚至交不起房租、付不起看心理医生的治疗费。
这种更深刻的孤独,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也许是生活的窘迫和爱人的离世加重了草间的病情,也许是种自我惩罚,1973年,她决定回到日本,住到精神疗养院里,过上工作室和疗养院间两点一线的生活。
草间弥生和爱人约瑟夫·柯奈尔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新确立了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四十五年里,她极少外出或会客,一直在进行艺术创作。
草间弥生美术馆但有客人要接见时,她还是会认真打扮自己:戴颜色艳丽的假发,穿自己设计的波点衣服,再化个精致的妆:
草间弥生的作品里最常出现的形象是南瓜,布满波点的胖嘟嘟的南瓜。
草间弥生博物馆里的波点南瓜她对此的解读很浅白:
“南瓜是蔬菜里最幽默的,他们总是能让我微笑。虽然南瓜不能激发很多注意力,但它们充满魅力又媚人的样子很迷人。”
《红南瓜》草间弥生日本人会用南瓜来比喻人的样貌丑陋,但草间总说自己就是一个南瓜:“南瓜看起来胖乎乎又淘气的样子,看着强壮,其实又很可爱。”
小布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就是这只坐在濑户内海直岛海边的南瓜:
它呆呆地面朝大海,像是在思考着什么,昼夜不停。也许是“我是谁?我在干嘛?我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圆点?”
草间弥生的海边南瓜 夜景草间弥生的作品里最常见的图形就是大大小小的圆点,它们覆盖物体,无限弥漫在整个画面甚至整个空间。
对她来说那是来自宇宙和自然的信号。无穷无尽的圆点像是细胞、原子,像是宇宙里最基本的元素。你、我、地球、星星也都一样,只不过是宇宙中万千圆点之一。
《宇宙之光》草间弥生人类想要找寻自己、探究世界的念头不是和草间弥生不断画下圆点没什么两样吗?重复而又虚妄。
年近九旬的草间也会迷茫,她说不确定是否已经打开了成为艺术家的第一步。
但我们不能说这是无意义的,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些做着重复虚妄事情的人,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世界。
《无尽的圆点》草间弥生有时,草间弥生又很自信,
“不断地使我从拂之不去的自杀妄想中解脱出来的就是对艺术的向往和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我要以我的艺术填满亿万光年的浩瀚宇宙,我要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怀着希望,我的心在燃烧。”她写道。
“我死后也要振翅翱翔,向更深、更宽阔的地方,积蓄比现在更大的能量,一直飞向宇宙的苍茫。”
《死亡的恐惧》草间弥生解救草间弥生的是艺术也是她自己。宇宙浩渺,但一颗心也足以将它装下。
—————————
文章中出现的部分艺术文化作品:
《无限镜屋》 草间弥生
《无限镜屋——数百万光年的灵魂》 草间弥生
《无限镜屋——男性领域》 草间弥生
《山》 草间弥生
《残梦》 草间弥生
《花》 草间弥生
《去阿尔卑斯山的路》 草间弥生
《红南瓜》 草间弥生
《宇宙之光》 草间弥生
《无尽的圆点》 草间弥生
《死亡的恐惧》 草间弥生
《读书的女孩》 亨利·马蒂斯
《孤独六讲》(书籍) 蒋勋 [著]
《迷失东京》(电影) 索非亚·科波拉 导演作品
——————
布置你的文化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