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在kindle包月服务中的本月推荐图书,看到其中有一本《反常识》,我似乎读过。再次借阅下载阅读,果然读过,而且发现了上一次阅读的标注和笔记。除了为忘记自己曾读过的书而惭愧之余,却发现再次阅读却和上次阅读感觉和关注点完全不同。
第一次阅读是在去年(2020年3月)疫情期间,我还写了笔记(看来笔记不能阻止遗忘)!但当时的阅读背景是自己正在准备给一个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准备工作。于是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想和启发都是围绕着战略规划的。
当时疫情的阴霾笼罩,我们改到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的不确定沉重地压在人们心头,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心得体会促使我写成了《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做?》一文(https://www.jianshu.com/p/0b359c0638dd)。
时至今日疫情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企业战略规划的场景也已经转化,我重新面临的是金融市场和行为金融的关系问题。在这样场景之下,再次阅读给我的感受又不一样了,我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基于历史和常识的预测效果分析,以及如何在明知无法预测的情况下保持理性地应对之道。这正符合金融市场投资交易的一种思想,市场难以捉摸,几乎不可预测,我们如何在市场的激烈变动中生存,那就是放弃预测而是提高应对的能力。
例如,几乎所有关于股票投资的书籍和教程几乎都是强调预测,但是很少有人关注仓位和风险管理。其实当我们交易之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对仓位和风险管理这种行为,即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应对。
由此我得出关于读书,即如何充分发挥阅读效用的一些思考。
第一,好书的确要多读几遍。第二遍可以读得更快些,但和只读一遍相比,收获更大。
第二,读书必求结果。读书尤其是功用型的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或场景去读。比如一本管理类畅销书,工商管理大学生和现在的企业经理去读体会和理解完全不同。由此进一步得出,读书和年龄有关,太功用型的书籍不建议在校学生阅读。
第三,随机书单很重要。通常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业阅读,这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有时候借鉴诸如kindle的包月服务等,他们会随机推荐一些书籍,这种随机性会拓展我们自身的边界,给我更多机会遇到更好的书和更好的自己。
第四,读书笔记要定期回顾。学习就是和遗忘作斗争,读书也是这样,很多书读过也就忘了,即使写过读书笔记也只是停留在“外脑”记忆中。定期回归读书笔记,是发挥阅读效果转换为“生活力”和生产力的关键。
再读《反常识》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