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Android自定义View,你摸的透透的了?
前言
View
,有很多的名称。不论是你熟知的布局,还是控件,他们全部都继承自View
。
文内部分图片转载自Carson_Ho大佬的文章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工作流程
measure
其实通过layout
中的第二张图我们已经知道了控件大小的计算了。
-
height
=bottom
-top
-
width
=right
-left
对于ViewGroup而言,就是对容器内子控件的遍历和计算了。
因为直接继承自View
的控件使用wrap_cotent
和match_parent
是显示出来的效果是相同的。需要我们使用MeasureSpec
中的getMode()
方法来对当前的模式进行区分和比较。
模式 | 状态 |
---|---|
UNSPECIFIED | 未指定模式,View想多大就多大,父容器不做限制,一般用于系统内部的测量 |
AT_MOST | 最大模式,对应wrap_content,View的大小不大于SpecSize的值 |
EXACTLY | 精确模式,对应match_parent,View的大小为SpecSize的值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Measure(int 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
super.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 heightMeasureSpec);
//用于获取设定的模式
int widthMode = MeasureSpec.getMod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ode = MeasureSpec.getMode(heightMeasureSpec);
// 用于获取设定的长度
int widthSize = MeasureSpec.getSiz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Size = MeasureSpec.getSize(heightMeasureSpec);
// 类似这样的判断,后面不过多复述
// 用于判断是不是wrap_content
// 如果不进行处理,效果会是match_parent
if(widthMode == MeasureSpec.AT_MOST && heightMode == MeasureSpec.AT_MOST){
setMeasuredDimension(20, 20);
}
}
复制代码
layout
在确定位置时,我们有一个非常需要主要的地方—— 坐标系。Android系统的坐标系和平时画的坐标系并不相同。
坐标系所以相对应的,我们的位置计算方法自然和我们原来的正好是相反的。
4个顶点的位置分别由4个值决定:
-
top
:子View上边界到所在容器上边界的距离。 -
left
:子View左边界到所在容器左边界的距离。 -
bottom
:子View下边界到所在容器上边界的距离。 -
right
:子View右边界到所在容器左边界的距离。
所有的计算都是相对于所在容器才能够开始的。
draw
一共有6个步骤:
- 如果需要,则绘制背景 -- drawBackground(canvas);
- 保存当前canvas层 -- saveCount = canvas.getSaveCount();
- 绘制View的内容 -- if (!dirtyOpaque) onDraw(canvas);
- 绘制子View -- dispatchDraw(canvas);
- 如果需要,则绘制View的褪色边缘,类似于阴影效果 -- canvas.restoreToCount(saveCount);
- 绘制装饰,比如滚动条 -- onDrawForeground(canvas);
关于开发者需要重写的方法一般是第三步绘制View的内容对应的
onDraw()
。
private Paint paint = new Paint(Paint.ANTI_ALIAS_FLAG);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int width = getWidth();
int height = getHeight();
// 在画布上进行类似这样的操作
canvas.drawLine(0, height/2, width,height/2, paint);
}
复制代码
入门自定义View
在日常项目的布局文件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这样标签,其实他就是用来引入我们自定义的标签使用的。
- 在
res/values
目录下创建attrs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esources>
<declare-styleable name="DefaultView">
<attr name="color" format="color"/>
</declare-styleable>
</resources>
复制代码
- 在
DefaultView(Context context, @Nullable AttributeSet attrs)
中获取。以下是整个完整代码。
/**
* author: ClericYi
* time: 2020-01-30
*/
public class DefaultView extends View {
private Paint paint = new Paint(Paint.ANTI_ALIAS_FLAG);
private int mColor = Color.RED;
public DefaultView(Context context, @Nullable AttributeSet attrs) {
super(context, attrs);
initAttrs(context, attrs);
initDraw();
}
private void initAttrs(Context context, @Nullable AttributeSet attrs) {
TypedArray array = context.obtainStyledAttributes(attrs, R.styleable.DefaultView);
// 从styleable中获取的名字是系统会生成的,一般是 类名_name 的形式
mColor = array.getColor(R.styleable.DefaultView_color, Color.GREEN);
// 获取完资源后即使回收
array.recycle();
}
private void initDraw() {
paint.setColor(mColor);
paint.setStrokeWidth(3f);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int width = getWidth();
int height = getHeight();
canvas.drawLine(0, height/2, width,height/2, pain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Measure(int 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
super.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 heightMeasureSpec);
int widthMode = MeasureSpec.getMod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ode = MeasureSpec.getMode(heightMeasureSpec);
int widthSize = MeasureSpec.getSiz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Size = MeasureSpec.getSize(heightMeasureSpec);
if(widthMode == MeasureSpec.AT_MOST){
setMeasuredDimension(20, 20);
}
}
}
复制代码
基础的性能优化
首先的话我们先了解如何去知道一个View
是否被过度绘制了?
其实在我们手机中的开发模式已经存在这个选项了。
开启前 | 开启后 |
---|---|
开启前 | 开启后 |
下方给出绘制的次数对应图
过度绘制那如何做到性能优化呢?
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了解什么是过度绘制,你可以理解为同一位置的控件不断的叠加而产生的无用数据,那我们就来说说集中解决方案吧。
方案1: 减少嵌套层数。
使用线性布局 | 使用约束布局 |
---|---|
因为只是一个案例,想说的意思,如果多个LinearLayout
嵌套实现的效果,如果能被一个ConstraintLayout
直接实现,那么就用后者替代,因为不会这样在同一个区域重复出现
方案2: 去除默认的背景
这个解决方案其实针对的背景会被自动绘制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个层次消去,从绘制角度老说也是一种提升了。正如图示一般直接减少了一层的绘制。
在代码中的具体表现,通过对style.xml
中的Theme
进行修改:
<item name="android:windowBackground">@null</item>
复制代码
总结
总结以上就是我的学习成果,如果有什么我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或是文章内存在错误,欢迎与我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