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7·17-1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思考之一】为什么“巧言令色”这句话在《论语》不同篇章会重复出现?本章的内涵是什么?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完全相同的在《论语》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学而篇》的第3章。类似相近的还有“巧言乱德”(《卫灵公篇》)、“巧言令色足恭”(《公冶长篇》)等等,这样的话,为什么在《论语》中会重出?
有人认为《论语》本就是孔子弟子的笔记汇编,不同弟子都听到孔子这样的教诲,就分别记录下来,所以重复了。宋朝邢昺《注疏》引用“《正义》曰‘此章与学而篇同,弟子各记所闻,故重出之。’”朱子《集注》亦曰“重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则直接删除了本章。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亦说“本章重出”。唐文治先生《论语大义》也说“重出”。
不过,通过这两年对《论语》学习,越来越觉得不会那么简单。一部《论语》,历经孔门弟子多人(比如闵子、曾子等等)及再传弟子,几代人的精心筛选,精雕细琢,相与论撰,绝对不可能是一时疏忽,而随意搁置。不深入学习,仅仅晓得《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是不理解孔门弟子们的用心之良苦。
不错,《论语》确实是一部语录体经典,这也是先秦文学的主流特点。《论语》既然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弟子们言行的汇编,就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编纂团队,从大量原始材料中精挑细选,反复推敲斟酌,就应该有一人或者数人同时或者不同时进行审核把关。既然有人把关,就不会不审核校对,酝酿讨论,反复通读吧。既然有人通读,明显的重复怎么会出现,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吧。更何况,先秦时代还没有纸张,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制作不容易,虽然有“子张书诸绅”的“课堂”笔记,但要辑录成书肯定是慎之又慎的。因此,当时的书籍都非常简短凝练,惜字如金(再如《诗》三百,孔子为何要将三千多首“诗”删减为三百篇,这也是一个原因吧),又怎么会简单重复记录同一句话呢?
所以,这句话在这里并不是简单重复,而应该是有特别意义的。
杨朝明先生的见解值得借鉴,“在这里再次出现,是因为与前、后章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尤其是与下一章的联系更加明显。”
我们不妨回顾对比一下,这句话在这两篇中的作用:
在《学而篇》,这句话是和前后几章相呼应的,从前后章节连续性来看,层次也相当清楚。《学而篇》开篇第一章,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提出“以学为宗,学以致用”,讲学习的重要性。君子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和践行“道”,学了之后还要“时习之”,时时讲习,处处学习,并将所学用于身心实践当中,调整自己的内心,保持喜悦,对治自心不喜。接下来第二章,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学”是学仁、学孝悌。本章指明了学习的框架地图——宏观上以“孝悌为仁之本”“本立而道生”,微观上,从“不犯”开始,渐次展开。第三章继续讲仁,告诫学者学习不要“巧言令色”,提出了仁的反面形象,即“巧言”和“令色”,以及“巧言令色”的过患——鲜矣仁!属于当头棒喝,通过反面对比,让大家对学仁的正面一目了然。第四章,马上用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告诉我们怎么样学习。可见在《学而篇》,这句话的重点是说作为学习的人,在学习儒学时要特别警惕的一种错误。
那么在《阳货篇》中,这句话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同样,我们看一下这一章的前后几章。之前的几章讲了孔子讨厌的几种人:“色厉而内荏”的小人,“乡愿”的人,“道听途说”的人,“患得患失”的人,以及当时的“狂”人、“矜”人、“愚”人;连同本章,继续讲孔子讨厌的人,并特别讲孔子讨厌的说话方式,后面就讲说话的方式了。这里既呼应“性相近,习相远”,又照应“六言六蔽”,指出“乡愿”等这几类人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败坏。所以,本章也是和前后几章相呼应的,都是讲孔子讨厌的人、讨厌的说话做事的样子。
“巧言令色”的背后一定有目的,这个目的因人而异。大体而言分为三种,一类是为了争名夺利,在权势面前而“巧言令色”;第二类是“乡愿,德之贼也”,看似忠厚老实的好好先生,却只知媚俗趋时;第三类人想要追求仁德,却搞不清楚方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朱子《集注》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如果一个人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很会讲话,容貌、形态也表现得非常善良,让人觉得很平易近人,而这又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专门为了取悦别人,有这种虚伪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了。
孔子为什么讨厌“巧言令色”的人呢?因为这种人很少有仁德。为什么这种人很少有仁德呢?三国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王肃的注释说“巧言无实,令色无质”,花言巧语往往没有什么真实的内容,假装的表情也是虚伪的表现。一个人内在不真诚,更没有爱人之心,只是为了追名逐利,就讨好谄媚,虚伪逢迎,装出一副与人为善的样子,如此做派怎么可能有什么仁德之心呢?孔子讨厌,也就是自然的了。
顾炎武曰:“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
欲仁者,必须要从正确的方向上去追求仁德。“仁”首先要真诚。言语、容色都是出自于真诚心,没有丝毫的虚伪造作,全部是真心流露出来的言行,才能与“仁”相应。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有了“仁”的心,自然就有了“仁者”的言和色,这都不是虚伪造作能够实现的。要修“仁”心,就不要在言色功夫上去琢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刚毅木讷,近仁”。
【思考之二】现实生活中,我们喜欢巧言令色这种做派的人吗?我们自己有这种做派吗?
生活中,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外乎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真正内观反省我们自己,会发现我们在职场中,对待领导、同事或者朋友时,很容易就做出来“巧言令色”的行状来。比如:对待领导,为了迎合领导或者想受到重用,是不是会违心地说一些讨好的话、迎合的话;对同事,有时也会为取悦对方而说些令其开心的话语,做些不真实的表情,以表达自己是多么真诚地对待对方。其实这些细微的表现,都可以归到“巧言”和“令色”的范围。“巧言”和“令色”可以偷走我们的仁德。“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不仔细观察和防范,这些内心之贼则会把我们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其实,我们只要时时学习圣贤教诲,深入观察自己内心,我们就可以避免掉入“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的陷阱。在与每个人交往过程中,和颜悦色为先,对别人真诚坦率相待,能够发现对方的长处并真诚赞叹之,尽量做到表里如一,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真实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诚于中,形于外”和仁德的成长,并向周围人传递这份真诚,达到自己与周围人共同成长仁德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f68b26c0a5d17d5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52a7040fe70669a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dd15a81b0ef8bc0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