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巧言令色的祸患

巧言令色的祸患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7-04 08:32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10302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思考】巧言令色的有哪些祸患?

    本章书的核心主题是巧言和令色的最大祸患——会导致仁德的丧失!为什么“巧言”和“令色”的过患是“鲜矣仁”呢?因为“巧言”和“令色”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伤害的。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说:“巧言”,口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那么,“巧言令色”都有哪些祸患呢?

    第一,会失去其内心所守。我们的内心要守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仁德,具体一点就是忠、信、诚三个方面。因为这些特质不仅是非常美好的,这更是夫子所传大道的根本心法。《论语》里面,夫子反复告诫我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曾子也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而为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则。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够立身处世。如果自己对别人“巧言”和“令色”,则容易丧失自己的真诚,增长谄媚之心;如果是别人对自己“巧言”和“令色”,则自己容易迷失方向,增长傲慢之心,容易形成“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的可怕习气。这种习气一旦养成,人就会丧失真实的能力,内心变得扭曲。朱老夫子也说:“巧言变乱是非,听之使人丧其所守”。所以,巧言实在是德行的陷阱!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积土成山,一旦内心失守,难免无恶不作。那些因为最初没有守住内心底线而锒铛入狱的人,无不为当初的内心失守而懊悔不已。

    第二,周围会吸引来不真诚的朋友,也就交不到真诚的朋友。《周易》告诉我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在认知方面比较接近的人,才会有互动,成为交流的朋友;没有共同认知,则几乎无法成为朋友。如果是以“巧言”和“令色”这种方式来交友,除了彼此之间短暂的空虚满足外,实在是浪费生命。长久来看,谁都讨厌不讲真话的朋友。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是什么样,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周围。如果我们自己“巧言”和“令色”,则一定会吸引到同样的朋友到我们身边。

    第三,巧言乱德。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巧言令色”更是可怕。因为位高权重的人变得“巧言令色”,则不会向上级传递正确的事实,甚至是歪曲事实真相,会严重影响上级领导的判断和决策,给国家给社会带来更大的灾害。历史上因为重要官员的“巧言令色”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唐朝宰相李林甫因为“巧言似忠”,而深得皇帝的“信而不疑”,最后导致国家大乱。三国陈思王曹植《矫志》诗说:“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意思是:粗大的甘蔗虽然味道甜美,但当作手杖来拄则必定断折;谗佞人的蜜语巧言听起来很舒服,但按照它去办事则必定失败。可见“巧言令色”的过患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相当可怕的。

    《论语》一书,逻辑严密,层次也相当清晰。学而篇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以学为宗,学以致用”。君子要终其一生,都不停地学习和践行“道”;学了之后,还要“时习之”,时时践行,处处学习,并将所学用于身心实践当中,调整自己的内心,保持喜悦,对治自心。第二章,进一步提出了学习的路线图——宏观上,“孝悌为仁之本”“本立而道生”;微观上,从“不犯”开始,渐次展开。第三章,继续讲仁,但这里提出了仁的反面现象,即“巧言”和“令色”,以及“巧言令色”的过患——鲜矣仁!通过反面对比,让我们后学明白,对学“仁”的正面内容是什么,需要终生践行;那些是万万要不得的,不能去做。真是一目了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言令色的祸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xm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