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知否》的朋友们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剧中的王老太那么聪明,可偏偏养出了那么坏的康姨妈,那么蠢的大娘子,还有那么窝囊的儿子来呢?
王家老太太聪明这件事儿,应该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甚至还略高于盛家老太太。
虽然在剧中出场的频率不多,但次次的反应都很到位,仅从在盛家纵横谋略救两个女儿的表现,就已经让观众为之大呼,这王老太太不愧是个人精儿。
康姨妈被顾廷烨所杀,小秦氏抬着尸体到王家言语唆使,老太太的儿子很轻易就被小秦氏鼓动要去找顾廷烨算账,可人精的王老太太十分淡定地下了逐客令。
事后还跟儿子分析小秦氏这个女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真好那就该在康姨妈跑去顾家的时候就告诉王家,而不是等人死了才来通知。
她一眼就能看出小秦氏的装门做样,一眼就识别对方想把王家当枪使,不得不佩服老太太确实精儿。
王老太太自身确实是聪明过人,可回头看看她手底养的几个孩子,真是没一个聪明的。
她那顶梁柱的儿子不仅十分窝囊还是个妈宝男,盛家大娘子糊涂短见那是有目共睹的,而康姨妈的毒恶更是让人咬牙切齿。
总共养了三个孩子,一个不如一个,所以问题就来了,有如此聪明睿智的老母亲,怎么儿女们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不堪呢?
1、王家可能不太重视儿女们的读书问题
盛竑一开始和王若弗结婚的时候日子过得还是挺和美的,但奈何大娘子没什么诗情画意,每每想雅兴一下的时候跟她压根对不上节拍。
可见大娘子是没读过多少书的,不然也不会和盛竑没多少共同语言,话说和饱读诗书的盛竑连个诗词歌赋都谈不了,实在是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细细想来妹妹都如此,那作为姐姐的康姨妈估计也好不了哪儿去。
人家林小娘家世不怎么好,可小时候还是读过不少书的,要不然怎么能和盛竑这个书呆子搭上腔还深得其宠爱。
那这样看来,为什么高门大户的王家却不让女儿们读书呢?
这点儿确实和聪慧的王老太太身份不符,作为当家主母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唯一能解释的通的可能就是自身的思想境界不深。
在思想保守的古代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很多人觉得女孩家的也不用读多少书,而且读书这事儿也十分辛苦。
加上女孩子们本身娇气得很,一哭二闹的没什么毅力坚持下去,父母们可能也就随他们去了。
也许这就是盛祖母和王老太太最大的差距,祖母一直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多读书,世家大族更是非常注重女孩子的读书问题。
相反王老太太的思想里可能最看重的是女儿们如何嫁得好,婚嫁才是女孩子最应该学习的。
这从剧中王老太的两个女儿身上都能隐约看出端倪来。
盛大娘子虽然不读书,但是她擂茶技术非常不错。
剧中孔嬷嬷来家里教三个兰学习礼仪,如兰学习茶水的时候怎么都弄不好,可大娘子一边说着话一边就把茶给做好了,很显然她在娘家早就学过了这些礼仪的。
众所周知这些风雅之事,女孩子学也不过是为了嫁人而学的,好日后在夫家能更好地服侍。
康姨妈一有事儿就指责母亲,总是叫嚣着自己的婚姻是父母给选的,这些年在婆家过得惨不忍睹...
侧面能够说明这门亲事当初康姨妈应该也不是特别愿意,但母亲觉得很好就让女儿嫁了,全然不顾女儿是否真正会幸福。
都说孩子都是父母的仿制品,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盛大娘子心心念念想让如兰高嫁侯府估计也受其母的影响,只要能够高嫁管什么幸福与否,在她心里只认为嫁得好才真的是嫁得好。
林小娘拼了命也要墨兰高嫁伯爵府,不也是这个思想作祟嘛?
事实证明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没有什么真本事,就算嫁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王家两个女儿嫁得都不错,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过得幸福。
但凡多读点儿书,但凡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也不至于后来的日子过得鸡飞狗跳被动不已。
自古以来婚姻从来都不是女人的避风港,而是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战场之前临阵磨枪是万万不行的。
细看《知否》就不难发现,一群在大宅院里讨生活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容易,宅子里的境况一点儿也不亚于战场的残酷。
既然这里是战场,那自然就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赢,而读书就是获得智慧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王老太太没想明白这个理儿,她的儿子女儿们更没看清这个理儿,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人生每一步错路都算数。
2、王老太太对女儿太骄纵宠溺
人们常说女孩子要富养,说得也不无道理,但如果一味地宠一味地纵就等于在杀了对方,这点从康姨妈身上就能够得到教训。
康姨妈是王老太太的长女,生她的时候疼了三天三夜,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就是自己的心头肉。
小的时候什么要求都满足,犯了错更是什么都不说,出了事情也是一味地帮收拾,没有原则地惯着这个女儿。
剧中康姨妈唆使大娘子下毒谋害祖母,犯了如此大逆不道的错,可王老太太想到的不是怎么教训女儿,而是想怎么胡搅蛮缠地把事糊弄过去,以此好让女儿逃过惩罚。
而且对于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干,以前抬出去的尸体都能堆成山,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王老太太。
这才让康姨妈渐渐歹毒起来,但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和人,她都会恨之入骨想着法子去除,最后更是有恃无恐胆大包天。
其实家长的每一个动作,都在释放信号,一旦儿女们觉得自己的所言所行得到了应允和袒护,心里就会默许犯错是没关系的,大不了出了事情让母亲处理。
为什么康姨妈敢做那么多坏事?因为背后有这个能力通天的母亲给兜底。
话说母亲如此糊涂,从来都不讲理,试问这样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能有理可讲吗?
所以大娘子一辈子糊涂短见,做事从来不按照章程走,在她眼里只有情绪上头发一遭,全然不去分析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任由别人牵着鼻子走。
倘若她能早早明白,何苦去受林小娘的折磨呢?
3、王老太太伶不清局面更不愿意放开儿女们的手
年纪大了就要懂得放开手,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闯也许会有另一番做人的收获。
盛祖母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盛竑官运亨通的时候她也就退回幕后,再有长柏娶妻身子盛老爹也把家里的一切全交给了儿子儿媳去管,盛家不断向上走不是靠运气而是家风。
可反观王老太太,那么大把年纪了,不管家中大事儿小事儿她都要全权处理,甚至已经嫁人的女儿也要急着帮忙,就连儿媳妇上来讲理她都觉得对方是个挑拨兄妹情的贱人。
儿媳妇事事站在王家利益角度去思量,甚至苦口婆心劝说“一个烂桃子不摘,机会烂一筐”,可依旧没能让她去了袒护女儿的私心。
甚至在康姨妈死后,还责怪自己的儿子都是因为自己不作为,伤透了妹妹的心才不回家寻求庇护最终死在了侯府。
千不该万不该都不能将自己女儿的死上归到政治斗争层面,更不应该糊里糊涂地站在太后一党之间,总之说到底不该替罪孽深重的康姨妈报仇。
只能说王老太太自己也伶不清,根本不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许是袒护女儿心切乱了方寸。
话说太后和皇上相争,这事儿本就危险的很,聪明的人应该有多远就避多远,王家本来不用站队就能享受王老太师福泽的庇护,结果这一站队愣是把王家推到了风口浪尖。
最终的下场就是皇上大赢王家倒了大霉,配享太庙王太师的牌子也被夺了下去,真是大大的不值啊。
如果王老太太能够拎得清,像长柏一样果断处置了康姨妈,也不会让王家落个这样的凄凉结局。
一个家族的兴旺始终是要靠下一代去继承的,可下一代的好坏是需要父母耳濡目染教育出来的,一味地打破原则宠孩子只会害了他害了整个家族。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整个王家是成也王老太,败也王老太!
作者:Carry,余生只想做一个通透的女子,从些许书籍和影视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愿你我一路都能够明媚如风,肆意半生。
和我一起余生做一个通透的女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