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表达需要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 P.50,51
【R:阅读原文】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找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柜里,我们可能就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有一次,我应邀调解南加州的一些农场主与工人的冲突。这些工人是外国移民,他们与农场主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争吵不断升级。会谈开始,我就提出两个问题:“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一位农场工人喊道:“他们是种族主义者”而一位农场主嚷道:“他们不尊重法律和秩序”很明显,他们都在指责对方,而没有表达自己的需要。
【I:重述知识】
我们在不顺心的时候习惯于批评、指责对方,从而引发双方的冲突;如果我们能直接表达我们的需求,这样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事实上,批评往往暗含着我们某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直接表达需求,对方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申辩或反击。
所以呢,如果有一天你感到很不顺心,想要批评、指责某个人时,你不防这样做:
第一步,你可以稍稍冷静一下,想一想自己到底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步,找到这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之后,你可以再问一问自己:我希望对方怎么做才能满足我的需求?
第三步,有了答案之后,你就直接把你的需求和你希望对方做什么表达出来。
这时候对方可能做出的回应就是如何积极满足你的需求。
【A1:激活经验】
今年暑假,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儿子自律地使用手机,我和他爸都以身作则,在家里都不玩手机。
7月25日晚,我注意到儿子在他房间里玩手机游戏快有一小时了。可我来到客厅,看到他爸在沙发上也在玩手机,我生气地对他爸说:“你怎么又在玩手机?”他爸满脸疑惑地说:“怎么啦?”
反思:如果我能直接表达我的需求,这样跟他爸说:“我们现在在培养儿子自律地使用手机,我需要你的配合,我们大人以身作则,在儿子面前做出表率,也不玩手机。”这样,他爸就能够理解我,更愿意配合我。
【A2:规划应用】
背景:近十天以来,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的征兆,让我警觉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很规律,所以我怀疑我是不是这段时间有些压抑,导致内分泌失调。(解决身体内在冲突)
目标:从今天起一周内,我要保持自我觉察,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适时表达出来。
行动:
1. 一旦有不良情绪时,就内观自己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做好记录,就当是“觉察日记”了。
2.如果发现有未被满足的内在需求,我会想一想,我希望谁怎么做。
3.明确自己的需要后,找合适的机会表达出来。如果是需要我自己做点什么来满足我的需求,我将列出行动计划,并具体实施。
4.一周之后,我可以做10分钟冥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是否平和,身体有没有舒服一点,或者内心是否还有什么压抑着没有被发现,没有被表达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