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盐井》
宋●苏轼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复谁省。
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
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
【注释】
逞:chěng,1、显示,施展,炫耀,卖弄。 2、意愿实现,称心 3、放任。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绠:gěng,1、汲水用的绳子。 2、轮辐近轴处的突出部分。
【赏析】
作者自注: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每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
五行中的水本身就是咸的,又怎么去选择流入江中还是井中呢,为什么两者没有融合,此中的含义,谁又领悟到了呢。人心本来就难以满足,事物的道理在偶然间才会表现出来。人们来来往往的取着井水仍然觉得不够多。以至于井沿上没有闲着的井绳。
【诗中故事】
诸葛盐井历史背景:
三口之家,三人食盐;十口之家,十人食盐。居家不能无盐,立国同样如此,因为食盐涉及千家万户,历来关系国计民生。历代政权无不重视食盐问题。
蜀地物产富饶,井盐为其主要物产,盐税成为蜀汉政权经济收入重要来源。面对东汉末年以来巴蜀地区井盐管理乱象,诸葛亮下令实行食盐官卖政策,加强政府对盐业生产销售的控制。后世有人因此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蜀地盐井,遍地开花。诸葛亮治蜀期间,不仅成都附近新开掘了许多盐井,而且扩大到巴东地区。据文献记载,长宁县宝屏山有“诸葛盐井十四处”,可见当时盐井开掘之广产量之高。其中最著名的是自贡井盐。自贡开采井盐已有两千年历史。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盐井竟然深达一千米,即使以平均三百米计算,等于凿穿了四百多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井盐产量的提高,有待于生产技术的改进。井盐是从地下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的。这是1954年成都市郊扬子山汉墓中出土的盐井画像砖拓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井盐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
诸葛亮改进和推广利用“火井”煮盐。具体办法是,点燃天然气井口,将铁盆放在井口煮卤水得盐。发“火井”煮盐,成本低,产量高于用“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
农业是基础,诸葛亮极为重视。但是,在农业之外,诸葛亮还很重视益州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煮盐、冶铁是益州传统产业。直到今天,四川的井盐都是很有名的。
盐、铁是两种战略资源。诸葛亮特别善于抓主要矛盾,他很快将目光投向了这两种战略资源。为什么?在西汉时期,盐、铁属于官营,朝廷有定价权。东汉时期,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政治的控制力渐渐失去,再加上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政府垄断”都是一件招人骂的事儿,所以朝廷“罢盐铁禁,令民铸铁”。结果是,贪官污吏和豪强势力逐渐掌握了盐、铁的控制权和定价权,导致政府的收入大大减少。益州更是这样。
刘备、诸葛亮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在益州重新恢复“盐铁专营”,设立“司盐校尉”专门管理盐务。同时,还设立“司金中郎将”,专门管理兵器和农器的制造。诸葛亮还建议刘备发布命令,不准豪强们从事盐铁生产和经营!可以说,诸葛亮首先理顺了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盐铁生产机制问题。理顺了机制,建立了政府专营制度,也设置了相关管理机构和官员,但是要发展好盐铁经济,还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科技力量。诸葛亮没有闲着,他常常到煮盐冶铁的地方视察,跟“企业”负责人交谈,就“盐铁企业”关心的问题作出解答。
有一次,诸葛亮得到报告,临邛地区改进了煮盐技术,用最先进的火井煮盐,就是用天然气煮盐,这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诸葛亮决定前往视察。“企业”负责人对这项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负责人介绍说:“火井煮盐最大的特点是使煮盐效率大大提高,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诸葛亮勉励“企业”负责人,要他继续加强科技攻关。
于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对火井盐的重视,这种煮盐方式又被称作“诸葛盐井”。诸葛亮对火井煮盐进行了深入的技术总结,并在益州大面积推广,大大提高了益州的煮盐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