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返回。
这一章的前面三句话,简单解读,就是:在道上,处于意识中,可以知道万物并作的场面。
“道”是“知晓”,“意识”是我们这整个“大宇宙”的背景,“万物”同在这个“意识”大背景中“并作”。
在“大宇宙”中如此,在我们人体这个“小宇宙”中亦如此。
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这个次序,就是前面描述的从上往下修能发生的现象。
到这里“吾以观复”,就是知道了上面的东西,以后,就可以再返看了,看“万物”是怎么往回返的。
这个“复”就是下面这一句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从上往下,看到了“万物并作”,万物并作以后,再看其是怎样“各复归其根”。
然后看到了万物复“根”,那么这个“根”下面又进行了描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中间省略了很多,是看见了,但这里没有描述,就直接跳到了“根”,直说“归根曰静”。
老子没讲这个过程,但是另一位圣者,基本上是与老子同时期出现在印度的悉达多太子——佛陀,用“十二因缘”的方式,可以弥补老子缺失的这一块。
再后面,就是看见的生命运作之道了——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不管是佛陀讲的“十二因缘”,还是老子讲的“生命运作之道”,都是“空觉”观察到的,佛陀讲了细节,老子说了宏观。
佛陀指向解脱——究竟涅槃,老子用一句话作为结果——没身不殆。
所以找到“道”,从“道”起修,是“根本”修,用禅宗的话来讲,在这里修,是——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但是没找到“道”之前,禅宗是不赞同“入山”的,这里的“入山”意味的是隔绝世缘,因为找到“道”你就知道你修的是什么,隔绝世缘有其极大的意义所在,这一点是用常人的观点无法明白的。
禅宗的观点是很科学的,没“见道”之前,不可入山,入山也是盲修瞎炼,不如去追求“人天福报”,免得“两者皆失”。
万般法门,无有高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有悟前起修与悟后起修的区分,同时“顿悟”与“渐修”,如车二轮,丟掉哪一个轮子车也走不了。
禅宗讲“觉即是佛”,让人有个下手处,“觉”在,“道”一定是在的,你可能不知道“道”是什么,在佛教,菩萨是用“觉”的,用“觉”的菩萨是不一定知道“道”是什么的。
但是个体生命发展到“菩萨”的阶位,其一旦“见道”,其再悟后起修,其可能就能直达佛地,而我们凡夫见性,大部分修的仍是我们的烦恼习气。
所以什么是“小我”呢,“小我”的定义在不同的层面来看,所指称的东西就会不同,因人而异说“小我”,是破除个体生命发展中的障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