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请荆轲刺杀秦王的那一位。
此诗名为送别,实际上却一句表达友情、依依惜别的内容也没有。诗人在易水这个地方送别友人,想起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的故事,心情激荡无法自已,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此地别燕丹”,既是追述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荆轲的往事,也点出送别的主题,这是这首诗里唯一和送别有点关系的内容。“壮士发冲冠”,荆轲将要入秦刺杀秦王嬴政,燕太子丹在易水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书记载“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足见当时送别时的音乐歌声及其慷慨激昂,人的情绪及其激烈奋发,诗人此时的情绪亦是如此,读者的情绪也从第一句的平和而扬起。“昔时人已没”,情绪再次收敛回落。“今日水犹寒”,昔人已逝,但英灵常在,精神永存,荆轲的英雄气概不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其中就包括的诗人骆宾王。最后一句使收敛的情绪再起波澜,然而和第二句又有所不同,第二句是激发人内心的雄壮慷慨,由内而外;而这一句则是把荆轲的精神深深融入人的内心,一个“寒”字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是极致的收敛,沁入骨髓、深入灵魂,反而爆发和升华。一首小诗,两落两起,两起的方式又完全不同,骆宾王不愧是七岁就能写诗的天才。
骆宾王在武则天时代不受重用,后辞官。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代徐敬业讨武曌檄》,武则天看了以后遗憾的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说明骆宾王的才华还是很受武则天看中的。因此,有人说骆宾王这首诗表达的是因怀才不遇的激愤,推测合理,大致可信。
陶渊明也有一首《咏荆轲》,最后两句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与这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思想基本相同,,骆宾王明显借鉴了这两句的句意。陶渊明直抒胸臆,句意平实自然,且首创在先;骆宾王在陶渊明的基础上有创新和精进,艺术水平略高一线,但对读者的要求也略高一点。二人可以说是各占胜场、不分伯仲。
小贴士:“曌”是武则天自己造的字,用作了自己的名字,武瞾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造了很多字,目前发现的有二十多个,其它的字都有原字,她只是改变了写法而已,如:天、地、日、月等。只有这个字是凭空而造,用作自己的名字,武则天去世之后,别的新造字都被废了,只有“曌”流传了下来。
武则天本名武珝;十四岁入宫后封为才人,封号“武媚”,因此民间又称其为“武媚”或“武媚娘”;自己做了皇帝以后,改名为“武瞾”;武则天病重时,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唐中宗恢复唐朝,为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死后,唐中宗遵武则天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因此后人又称其为武则天。
咦?小贴士里怎么都是武则天?荆轲和骆宾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