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
柳林清明节乡土习俗文化

柳林清明节乡土习俗文化

作者: 云游借路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12:39 被阅读0次

            清明节起始于周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提到“寒食节”,人们自然会想到介子推为晋文公“割股充饥”一事。有功不居的介被烧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 ,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故称这一天为“寒食节”。而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 ,久而久之,人们便合二为一,而传说中的“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介休,祭祀活动也就延续开来,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届时,人们会携带香纸贡品,去祖坟弼纸、培土、叩拜,用柳林话叫上坟。

             山西柳林的清明习俗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含有沉重、虔诚、敬重色彩的祭祖活动外,诸如捏面塑,摊醐,摊醐煎,门楣上插柏叶等民俗文化,更是异彩纷呈。

             蒸面塑:柳林民间清明节自古就有蒸面塑的习俗,面塑作品是“子推”跟“燕燕”。原料是用白面发酵上碱、枣、花椒籽、红颜料、小剪子。“子推”分两种,男女有别。三角形的表示男,有阳刚之气;尖圆形的示女,有阴柔之美。三角形的,内卷枣一枚,三个角边插有红枣,尖圆形的也是内卷枣一枚,只尖的那头插枣一枚。子推上边捏上属相,数量按家中人口各一个外,还要余一到两个,意为香火绵延,多子多福。捏“燕燕”是一项技术活,内容除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外,还有双狮子头,双老虎头,打燕人。打燕人除了具备人体的特质外,身上还布满小燕子等来点缀,极尽夸张之能事。不仅小孩子喜欢,连大人们看了,也是爱不释手。值得一提的还有燕稍与燕根,燕稍是先做个鸟巢,再放几个小燕子进去 ,收尾一致 ,预示着勃勃的春天已来临。燕根体积要大,先用一小块面捏成长条,将一枚红枣卷起来,成花瓣状,如此一层一层堆砌三四层,红白相间,犹如饱满盛开的花朵,再于上边盘上蛇盘兔,意寓必定富。每个鸟雀之类的面塑,用花椒籽做眼,在出锅时,每个作品都要点小梅花状的红点,既好看,又吉祥。

            等所有作品凉好后,燕稍为首,燕根为尾,用红枣把燕燕间隔串起来,每串数量十多至二十个不等。困难时期,多用高粱小秸秆切成不足一寸的小节依次串好,然后悬挂于家里的门窗和墙壁上,煞是诱人。也有别在砍回来的圪针上的,既体现原生态风貌,又是一道迷人的风景。旧时窗前墙头燕,是节日子女们的祈求祝愿,是困难时期充饥的美食,也是古时家里的装饰品,更含有彰显女主人巧手的用意,有心人家一直把燕燕挂到另一个大节中秋,清明节由此也充满了文化气息。

            摊醐:原料是黄米,用开水将面粉发酵几天,上碱稀释成糊状,入锅后 ,在其表面间隔插上红枣,出锅后切成条形,松松软软,口感微甜 ,富有营养。

             摊醐煎:原料也是黄米,上碱稀释成糊状后,再加点甜料,用铜勺子舀起摊于油鏊上,煎熟对折,双层如扇形,外面焦黄,呈蜂网状,里面发白,食之香甜焦软,为当地名吃,工具有专制的黄煎鏊。

            枣篮篮:柳林方圆清明节祭祀的专制贡品,体积小 上边捏成扁状,用枣插过去,形似日常用的篮子,俗称”枣篮篮”,通常一份为十二或十五。

             门楣上插柏叶:每到清明一百五之际,家家户户门楣上都插上柏叶,意为避邪驱灾,也预示着门庭如柏叶一样四季常青。”清明一百五,不戴柏叶不得活” ,俗语虽然过于夸张 但不难发现当地人对此习俗的重视程度。

            调凉菜、吃油糕、炒清明菜,诸如此类的清明饮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不一而足,沿袭至今。

            浓浓的乡土味,厚厚的黄土情,家乡柳林穆村的每一年就是由这一个个节日串起来的,从古到今,生生不息。其中体现出的民俗跟其他各地一样,都颇具地方色彩,是几千年来民风厚德积淀而成的智慧和结晶,需传承、发扬、光大,需用灵魂来托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柳林清明节乡土习俗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qr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