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
中国新媒体艺术别停留在媒材和技术层面 - 语拙

中国新媒体艺术别停留在媒材和技术层面 - 语拙

作者: 语拙 | 来源:发表于2020-07-05 12:03 被阅读0次

本文发表于宁波美术馆2013年《美术视线》第一期

谈论新媒体艺术,“后现代”是一个绕不开的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形成期,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到达鼎盛。期间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非后现代莫属。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其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罗蒂、鲍德里亚、詹姆逊、哈贝马斯等人。新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艺术(主要以解构型架上绘画以及印刷复制等平面作品、装置、影像、行为类艺术构成)成疲软状,这和全球当下社会所赖以生存的高新技术数码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8年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的新媒体作品—互动声光电场景

下图分别是福柯、哈贝马斯、德里达、鲍德里亚、利奥塔等西方哲学大咖!

米歇尔·福柯(法国) 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雅克·德里达(法国) 让·鲍德里亚(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法国)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美国) 理查德·罗蒂(美国)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数码科技的飞速发展驱使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亮点,这和数字虚拟、当代生物化学、当代物理等高科技手段为媒介的新媒体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艺需要蜕变,科技需要发展,对艺术而言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观念先行无需赘述,技术只能是方法、手段,而媒材是形式、载体。这样一来新媒体艺术只能在观看方式上和传统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就目前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呈现模式多数都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

2018年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的新媒体作品—互动声光电场景

由于目前新媒体艺术处在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我们在展览现场看到的多数属于技术性的作品,上海每年一度的M50创意评选活动还有各类层次不同的艺博会、双年展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多数都是在炫技而已。比如利用三维软件制作的动画短片以及一些互动装置作品等等,在学术性,观念性方面毫无看点,唯一向观众展示的是对制作技术的驾驭能力,当然在视觉传达上有着传统艺术手段无法比拟的一面。

观念的更新,必须让新媒体艺术不断地向前延伸

综合材料作品《护花使者》2008年    语拙

在观念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新媒体艺术无疑属于当代艺术生态中的一大看点,现代观念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存,随着社会的物质条件的需求度而发展,文化上肯定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不但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我们今天的艺术显得五彩斑斓,真是不得不让你为此而看花了眼,甚至误入歧途,彷徨、迷离、肯定、否定、背叛、怀疑等无处不在。

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作品《献给上帝的爱》  2010年 综合材料

传统讲究根基,现代诉求文明。任何创新都离不开现象学对其支持与肯定,也就是说创新与发展永远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当其不顺应历史潮流时,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与相应的挑战,甚至走向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比如架上绘画),事实上是一种正常而又合理的文化现象。

语拙油画作品《来历不明》系列之一;尺寸:100cmX200cm;创作年代:2009

新媒体艺术是后现代艺术的产物。其蜕变过程有继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当代人的智能因素从这里开始,超越了以往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因素,因为它是当代艺术中最具活动空间的主要表述方式,已经在艺术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潮流。在美学上既摆脱移情及对象化的羁绊,又对传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行了无情的冲击和颠覆,在文化学上它是艺术的一种后现代性的选择,在当代它又是艺术的知识分子特性——否定与批判精神的主要传导方式,因此在文化上占有特定意义的主流位置。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对每一位有志于当代艺术事业的青年人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绝不能因精神上的困惑与思想上的乏味而袖手旁观,如果说塞尚是西方现代艺术之父的话,那毕加索,马蒂斯立体派部分干将就是现代艺术的开拓者,如果杜尚是西方后现代艺术之父的话,那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等人毫无疑问就是后现代艺术拓荒者。

语拙——平面作品《拆迁为民》  2010年  综合材料多媒介合成

随着“人人都是艺术家”一句口号的问世,曾经让西方艺术圈一度陷入危机与恐慌(混沌不堪)。“新的物理学——被毕加索、蒙德里安解说;新的心理学——被席勒、蒙克演绎;潜意识研究——被米罗、达利传达出来;存在主义——被贾克梅帝说明了。”(1)任何一种新学说,任何一种流派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艺术生态发展的必然,这种趋向单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在其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不可能被人为地随意去更改,随便去否定,即便被否定了,那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象,不可能被全盘否定,比如说架上绘画作为一个艺术种类永远都不可能消失,当照相机被发明时,有人就预言绘画要死亡了,不过这里“死亡”指的是被其他媒介所取代的危机意识,但是作为一种视觉表现形式会一直存在下去,事实证明从发展路径上看出现了很多拐点(表达的方式更加自由、多样化,面貌更加新颖、多元化)。单从材料上选择就会更加讲究,至于语言表达上会更加设计化、个人化甚至简练化。

语拙平面作品《泪水洒满退步集》 2007年

世纪交替,科技发展必然会给艺术在方方面面带来革新,行为、装置、达达、普普、极简、影像、新概念、新媒体等等都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频繁密集,虚拟世界的势不可挡会让当下人活的更加迷茫,人们对新事物的是非判断会越来越困惑不解,现实生活会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超现实等等)也不容小觑。

综合材料作品《黄金屋》2008年

至从英国画家汉密尔顿(Hamilton)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得生活变得如此动人》开始就很明显有着信息时代的烙印。现代派艺术中的抽象绘画,超级写实绘画,无疑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所以有人就说,“现代艺术强调的是‘形’,而后现代艺术强调的是‘态’”。(2)可谓一语点破了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形态嬗变的要害。都有着各自的突出贡献可以说现代艺术突出贡献是进一步拓展了视觉形式,而后现代艺术却是以反艺术的面貌把艺术变成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感觉状态。

英国画家汉密尔顿(Hamilton)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得生活变得如此动人》 1956年

当下人们的种种困惑(生活实录)只有在我们人类生存的今天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有一种事实你必须相信,艺术的本质就是反应人类社会的各种变故。“最完美的艺术也不可能与现实叠合。艺术具有超越性,不升华,不超越就没有光芒照在世界众生和万物上面(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哲学家阿多尔诺·阿多诺语)。”(3)

高氏兄弟雕塑作品《射杀耶稣》2012年发表 语拙——图像合成作品《闻所未闻》  2010年  综合材料多媒介合成

真正伟大的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未来的启示性呈现,也就是说超越现实精神状态,感知未来世界和全新精神的一种方式。至于触目惊心,伪饰做作的部分行为艺术,甚至是互动装置以及缺乏观念性、学术性的纯粹技术先行的多媒体作品不必放在眼里,因此说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一个流言蜚语的时期。在接踵而至的西方文化面前,中国艺术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和挑战,绝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应用层面。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永远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十年左右,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元的发展过程。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是政治、经济的突变性变革激发了艺术的革新,从而该变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和生活方式。东西方文化完全交汇碰撞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从而进一步演化成了我们今日生活中的当代艺术关系。

        语拙2013年4月于上海浦东新区

(2)《西方后现代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P12  2001年版。(3)、《美术之友》,2003年第一期,P(14—17)(王瑞云)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新媒体艺术别停留在媒材和技术层面 - 语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qv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