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伯牙鼓琴图

伯牙鼓琴图

作者: 离离风翼 | 来源:发表于2024-01-14 07:24 被阅读0次

王振鹏,元代画家,字朋梅,浙江永嘉人。

王振鹏最出名的是界画。

所谓“界画”,就是借助尺子和笔画的建筑画。

王振鹏的界画水准,从他《龙池竞渡图》里的一小段就可以窥见一二。

龙池竞渡图·局部

今天要讲述的,是他在国内唯一能够见到的人物画:《伯牙鼓琴图》。

《伯牙鼓琴图》讲述的是俞伯牙的琴艺很高,却苦于无人听懂,倍感孤独。

后来他在舟船上弹琴时,一位樵夫路过,被他的琴声吸引,驻足聆听。

樵夫听得出俞伯牙琴音中的表达,被俞伯牙视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因病去世,俞伯牙十分悲痛,认为世上再无知音。

他在钟子期的坟前演奏一曲后,便摔碎了自己的琴。

王振鹏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这幅《伯牙鼓琴图》。

伯牙鼓琴图

画面左侧坐在石上抚琴的就是俞伯牙。他衣襟敞开,拉高了袖子,露出干瘦有力的手臂,正在专心致志地弹琴。

伯牙鼓琴图·局部

画家将绘画的重点放在了俞伯牙的双手和表情上。

我们看他,手指修长灵活,内含力道,正是拨动琴弦的一瞬间,让琴声充满了穿透力。

再看他的表情,安详而专注,完全沉在了古琴的演奏中了。

从俞伯牙的衣着和神态上,都可以感受到他高雅的文人隐士风范。

再看对坐的钟子期。

伯牙鼓琴图·局部

坐在石上的钟子期,也不再是樵夫模样,而是宽衣大袖的文人装扮。

他翘着二郎腿,双手合掌打着拍子。目光低垂,看神情是在专注地听着琴声。

画家只画了钟子期的侧脸,却让他的神态动作表明了他正陶醉在琴声之中。

再看次要人物。

伯牙鼓琴图·局部

左侧,俞伯牙身后的侍者手持器物和毛巾,大概是弹琴前后都要净手吧,仪式感算是有了。

这位侍者面目沉静,像是在静静地听琴。其表情又与锺子期不同,没有那么深深的沉醉感。

再看右侧的两位侍者。

伯牙鼓琴图

这两个侍者,一人怀抱书卷,一人手持如意。表情都很安静,却又都在似听非听中。

画家用三个侍者衬托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鼓琴图·局部

如果说对坐的两组人物似乎让画面略有些割裂的话,放置在他们中间的古木三脚凳,以及上面似在飘着轻烟的博山香炉,以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氤氲,将画面统一在了一起。

视觉、听觉、嗅觉共同营造了文人雅集的氛围。

还有那两块石头。

伯牙鼓琴图·局部

画家以淡墨勾勒轮廓,又加以少量的皴染,让石头也具有了简洁雅致的气息。

在绘画技法上,人物表情、衣纹等线条,多用白描手法,造型严谨写实。

而两块石头则用了写意的手法,与人物形成反差,同时也丰富了画面。

最后再说说这幅画的尺寸。

《伯牙鼓琴图》为绢本墨笔画,纵31.4cm,横9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章

  • 伯牙鼓琴。

    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上大夫伯牙是一个很会弹琴的人。每一个听了他弹琴的人都叫他琴仙。 一天,他外出执行任务。他走到一...

  • 伯牙鼓琴

    在春秋战国时,在晋国的上大夫伯牙是一个很会弹琴的人。每一个听了他弹琴的人都叫他琴仙。 一天他外出去执行任务走到一条...

  • 从鼓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语言密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从鼓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语言密码 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选自《吕氏春秋》的一篇小...

  • 麟阅读|伯牙有其它选择吗?

    ——《伯牙鼓琴》小古文阅读 例行公事,晨读小古文,今天是《伯牙鼓琴》。 “妈妈,为什么伯牙要破琴绝弦呢?”这可是小...

  • 2018-05-20

    伯牙绝弦 未知 · 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 【微史话13】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知音”一词,源自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俞伯牙与钟子期

    俞伯牙 钟子期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

  •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文/春灯 “知音”一词,源自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 我的知音

    伯牙与子期,一位琴者,一为樵夫,因琴弦相遇相知,相见恨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文言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伯牙鼓琴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qx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