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脑袋像是被格式化了一般,空空如也。好像一个字也写不出,一句话也想不来。看着余华的《在风雨中呼喊》,除了压抑就是憋闷,几乎喘不过气来。
记得半年前看余华的《活着》时,被书中环环相扣,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拴住了我的大脑和眼球,一天饭也没做,凑和吃些简餐,一口气看完。
看这本书时,大脑只是随着书中福贵及其家人遭受的跌宕起伏的系列磨难控制着眼球一个字一个字地一直向下看,不舍中断,更不舍放下。可当真的完全读完这本书时,大脑瞬间冷冻起来,心也像被掏空一样,空、痛、冷。好整个人都如掉到了冰窑里,好多天都缓不过神来。
在抖音里,看到董宇辉力推余华的《在风雨中呼喊》,随即买了一本。根据董宇辉的推荐缘由,我猜想这本书我一定会喜欢。谁知这本书也就看了四分之一,又出现了读《活着》时的状况。对书中我的冷、母亲的懦、父亲的浑、大哥的彪以及苏杭的狂,让我心口又堵得慌,那种压抑,那种郁闷感觉喘气都费劲。我不敢再向下读,放下,就此搁浅。
读余华同时代的小说,路遥的《人生》《平凡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尽管每篇小说多多少少也有悲凄、凄惨的故事情节在里面,可对我来说从没有读余华作品的那种感觉。也许对余华的这部书的阅读我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许我并不强大的心脏还承担不起书中鳌掷鲸吞的悲凄命运,那种浑身的冷、心底里的痛,使我不能再继续、继续它的阅读。
记不清读了多少本书,小说、散文、杂文、诗歌都有涉猎,没有特殊的嗜好,想起什么就看什么。记得几年前读李梦霁的《一生欠安》,曾为作者特殊的写作手法赞叹不已。一位九零后的作者,写了十几位民国时期的名人名媛,她的文字简洁明了,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节奏严谨缜密,把每个人的一生通过作者精堪的提练,让读者随着文章情感波动,令人神往。
那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也许我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还比较浅显,对文字的赏识还只停留在自已的嗜好、喜欢。对一些揭露社会现实,刻画社会时代感的名著、极品,我狭窄的知识面、浅薄的认知还不能完全理解、领悟,即使有的读了几遍,也还是依依稀稀、懵懵懂懂。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诸如迟子建的《也是冬天 ,也是春天》、安妮宝贝 的《素年锦时》《得未曾有》、陈行甲 的《人生笔记》 、张炜 的《橘颂》等 书。读这些文章可能不大用动脑筋,只是浏览、只是阅读、只是欣赏,没有太大的心里波澜,静静地读它如吃碗面,只是一根面条一根面条地慢慢吃完。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 《天幕红尘》、蔡崇达 的《命运》《皮 馕》、刘亮程 的《一个人的村庄》等等,读这些书尽管也需要下些功夫、花些时间,比如《遥远的救世主》我做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可没有感觉到冷、也没感觉到痛。可能作者大都是出生在六、七十年代,与同龄人的我在经历、在历经方面还能引起一些共鸣,读着他们的作品也显得非常地亲近。
也许读一些名著,对知识浅疏的我还有些难度、有些障碍,我还站不到、理解不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高度。现在的我也许要做的只是能量的输入、知识的积累,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还需重新打点行装去慢慢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