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分享一种思维——锤子思维。一个人手里有把锤子,那他看见什么东西都像是钉子,想去锤几下。人也是如此,倘若遇见什么问题都只从一个方向思考,就成了锤子思维。
几年前,接触到锤子思维,我看不太明白。人有一把锤子,不就是砸钉子的吗?或许当时,我正是锤子思维,所以不明白锤子思维。
有次看书,魏书生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位学生搞恶作剧,打碎了教室玻璃,魏老师让学生放学去办公室找他。等待期间,魏老师预设待会聊天可扮演的多种角色:慈爱的祖母、温和的心理医生、刻薄的教师、严格的父亲、严慈相济的教师等九种角色,并具体分析每种角色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后,他选择了关怀的父亲角色,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看到这里,我按下暂停键,心里涌出无限敬佩,在空白处写下批注:魏老师面对一个问题,居然能罗列出近十种解决思路,然后分析学生性格,作出最优选择,使得教育效果最大化。反观自己,在具体问题面前,只有一两种解决思路。
两年前,看了一段校长讲述孩子感统失调的视频。看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一位学生好像也是感统失调。后来,只要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我总会怀疑是不是感统失调,给家长建议如何去改善,但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我看一本营养学的书,讲述了人体的七大类营养素。而大脑,需要葡萄糖、磷脂、牛磺酸等,缺少任何一种,机能便得不到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于是,学生只要背诵存在障碍,我总会怀疑是不是大脑发育有问题,是不是平常饮食结构不均衡,给家长建议,似乎也没有太多进展。
连续几周,总有几个学生拖拉作业。我想着不应该和学生对着干,于是用起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方法,刚开始还挺好。可学生一出现问题,我就用这种方法,慢慢地,好像不再那么管用了。
最近看一本教师成长的书,又提到锤子思维。书中讲,锤子思维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比如,有的老师教育问题儿童,只知道挖苦训骂。反观自己,好像只知道陶行知的四颗糖。
原来自己深陷锤子思维,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见什么都像是钉子,锤下去才发现不是钉子,而是一块玻璃、一根螺丝、一条麻绳。因此,我们手里应该多几种工具(思维模式),如金刚石刀、螺丝刀、剪刀等,这样遇到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既快又好。正如魏老师那般,在问题面前有九种工具,分析出问题的类型,然后拿出合适的工具进行解决。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丰富自身的理论,增加自己的“工具”,在实践中发现、分析问题,运用合适的工具,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