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是指故乡,字意是桑树和梓树。桑树我见过很多,整个村子随处可见。乡里没人养蚕,桑叶没了用处,只有紫色的桑果挂在枝头,任人采摘。孩子们有时猴急,身手矫健的,直接爬到树上,现摘现吃,根本不洗。大人们,怕孩子吃坏了肚子,编了一句流言:"白色桑果不能吃,是蛇游过的!"这个场景我们都没见过,除去不怕蛇的孩子,大家很自觉,不去吃白的。据有吃过的孩子说,白的太酸了,可能是没熟。
吃完桑果,孩子们的嘴唇和舌头都是紫色,回家被长辈看到,免不了叮嘱一下,要少吃点。
对于梓树,我印象很浅,但看到图片那一刻,就反应回来,这树也很常见。梓树存在感很低,还是因为没什么长处,就像故乡一样朴素。
桑梓这个词,非常文雅。
想起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山,我们那儿更是常见,去田间劳作,一抬头,远处山头林立,重岩叠嶂。其中有一矮山,被用做坟地,清明节到来,要划船渡河,才能抵达。
孩子要有志气,这一点我比较缺乏。当初离乡求学,完全是父母的主意,我自己根本无所谓。如今一事无成,也是自然而然。
有年暑假将至,语文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段话,表述回家后想要做的事。依稀记得,我是这么写的:"在城市待的久了,习惯了喧嚣,也很疲乏。这次回家,什么也不做,只看人下棋,倦了,也可以看看书。"
老师看完,只是告诫我,我们县城还算不上城市,差的还远呢!我没反驳,脸红一阵,又做了几年井底之蛙。
前些年到了上海,看过外滩,去了各处景点,除了建筑宏伟些,玻璃幕墙更多些,马路更宽敞些,生活节奏更快些,此外,人还是那些人,尽管衣着更时尚,车座更豪华了。至于随处可见的耐克鞋,无处不在的便利店、咖啡馆,更是让我觉得麻木。
隔着落地窗,看夕阳从云层之上,徐徐落下,我想起一句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知恰不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