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52552/c7ca3e29da77975b.png)
文学的真正底色是哲学?在最近一期甲甲乙丙丁的访谈节目中,看刘震云与贾科长聊文学与哲学的话题,我居然饶有兴趣的看完了。
刘震云?我对于他的印象还停留在2003年的电影《手机》。直到最近,看到他与贾樟柯谈文学,谈哲学,谈文学与量子纠缠,谈他的家乡等话题时,才真正觉得原来每个作家都是一个思想的智动者,对生活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很奇怪,我原本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但两人的深度对话却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是一次关于文人与文人之间的深度谈话,是一场关于文学,关于作品,关于文学的基调与底色,关于家乡,关于人文的一些深层思考与探讨。
在与贾科长的对话中,刘震云提到了有趣的量子纠缠,谈及艺术变化可能与科学的变化有关系,艺术的变化背后深受量子纠缠,量子物理对文学作品是一个潜在的影响。用一种跨越时空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量子纠缠在作品中呈现。
其实世界的变化来自于人的变化,而人的变化则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知,一个作者真正的文学功夫是在作品之 外,藏于作品底色层里所传递的哲学观点,也就是生活的态度。当了解完这样的刘震云的创作观时,也许再来看他的《一日三餐》,你就会发现作品之外的另类的解读。
刘震云说,如果频繁的灾难使人幽默,自嘲像翻不动跟头被主人暴打的中年猴子,但你用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它就会变成一块铁,鸡蛋撞上去就碎了,但是你要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索,幽默是个大海,这个时候铁就变成了冰,这个冰掉到大海里它就融化了。因为灾难发生的次数多了,所以每个人都开始幽默了。所以有时候,悲剧的底色,它可能确实会产生喜剧和产生幽默,而喜剧的所当然也包括荒诞,它背后的底色一定是悲剧。就是悲喜之间是哲学关系,有时候就是透过生活的隙缝透露出来的。
《一日三秋》的核心讲的就是一个笑话。就是跟一个人,与一个地域,一个民族这之间的量子纠缠,好比花二娘本身也是一个笑话,花二娘他活了三千多年,但是她长生不老,永远青春永驻,是个美丽的少女,她来延津就是为了去别人的梦里边找一个笑话。
花二娘到延津的目的是为了找她的情人,但她的情人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死掉了,她在找一个不存在的人,因为她的情人是被延津日常生活的一个笑话给卡死的,话说他当时正在吃鱼,听到一个笑话,这个好话太好笑了,他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就这样卡死了。但因为他是异乡人,他死在哪里了呢?他被人抛了尸顺着黄河漂下去了。所以花二娘就常去别人梦里听笑话,要是那人没笑话,花儿娘就变成大山把那人压死,这里面就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量子纠缠,笑话与悲情之间的哲学关系存在。
《一日三秋》中有大量生活的细碎情节,都蕴含着黑色幽默在其中。这是刘震云一贯的反讽刺风格,以生活的喜剧影射背后的悲情。而那些缘于生活当中的很多笑话,注定要流着眼泪听完。透过这其中的量子纠缠,哲学的存在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引向高潮。这就是刘震云创作的底色,用哲学创建的文学世界,用悲喜交加、人物之间、时空跨越之间构建一个自我的文学世界。
而故事为什么选择延津呢,因为那是刘震云的家乡,所以家乡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是来源于他原本生长的底色,包括生活、语言、思维、风俗、人文的习惯。生活底色将伴随一个作家的每部作品。
好的作品,应该如此!
看完贾科长与刘震云的这期对话后,让我理解了刘震云的文学幽默底层思考,也更让我对创作,对写作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比如对于文学与数学的重要性,对于文学作品的逻辑性,对于人与人之间的量子纠缠,对于家乡与创作文学作品的重要,对于作者向外传递的内涵与底色……在大量的文学创作畅谈中,我似乎找到了文学创作的门道,又似乎看到了每部好的作品的画像。他为我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给出了指引与方向,让我们在任何的自己作品里,都别忘记那深藏在作品里的底色,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
不知为何,看作家的聊天,容易让人变得深刻,我能说,贾科长与刘震云的那期对话,我一共连着看了三遍,而看完后的感想一次胜于一次,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看书呀!看来想创作出优秀的好作品,必得多看作家的对话,多了解作家的思想,让自己先深刻起来,作品的内涵才会更加的丰富,传递给他人更营养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