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一个小县城,有一天在网吧里打传奇,看见一个母亲,她走到正在玩游戏的儿子面前,跪下了,求儿子不要再打了。儿子根本没理她,淡定的打完游戏,自己一个人走了。母亲从地上起来,所有人都在看着,我感觉她虚弱得有点站不住了。那时我莫名的辛酸,真想走上去默默的陪她走一段。看得出来母亲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乡下人,来的时候身上还有很多泥土,应该也不知道什么方法去教育孩子,她就是全然的无力,她只有给儿子下跪了。那个母亲把我震撼了。我第一次感到,一个人真的会到完全无力的地步。还有她的儿子,一个儿子到了连母亲都不在乎的地步,他不是无力是什么。她们太需要帮助了。
先说下观点。
该不该往水里扔救生圈,不是会游泳的强者说了算,而是不会游泳的人弱者说了算。强者满不在乎,冷嘲热讽,秀智商高,但弱者要冷暖自知,要自救。网络游戏要防沉迷,要分级,要被监督,这是公共政策的底线。有人落水了,一定要有救生圈,这是常识。
但在个人层面,因人而异。如果你的孩子套着救生圈总是学不会游泳,可以考虑动真格的,扯掉救生圈。呛几口水,有濒死的体验,就知道怎么游泳了。在家长眼皮底下呛水,救得回来,等进了惊涛骇浪的大海再呛水,可能彻底沉了。本质上,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每个人都会受伤,这一劫来得越早,就越早有免疫力,代价才小。早死早超生。
下面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2001年上初一的时候,小县城刚刚开始有小型的网吧,最流行的游戏是传奇。我是从那时开始迷上游戏的,整整初中三年。
那时家长反应太大,很多孩子一有时间就往网吧里跑,甚至逃课去玩。县教育局就派人到游戏厅去抓学生,可是满游戏厅里都是人,挤都挤不进去,全是学生,你抓谁呢?也就不了了之。
我父母也限制我。一个是时间,规定上学什么时候走,放学什么时候到家。一个是不给零花钱。但我都能搞定。上学路上飞奔,先去玩一会,再上学,迟到了罚站罚扫地都无所谓。放学路上也飞奔,玩一会再回家。钱自己挣,作业拿给同学抄,一人一次五毛钱吧,帮同学做,做一科目五毛钱。于是养成了一边上课一边做作业的习惯,老师下课布置作业时,我已经做完了,正好拿给同学们抄,那时候网吧也就1元一小时的上机费。
那三年我开始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智的磨砺。我知道自己上瘾了,却又戒不掉。每次不由自主的走到去网吧的路上,我都很纠结,很失望。但就是禁不住诱惑。我就开始想,为什么游戏那么吸引我。一是互动的乐趣,你能操纵一个人,跟人对打,你能尝试不同的可能,好奇会有怎样的事发生,每一次都是新的。这是其他东西给不了的。一是傲慢,总想看看我是不是能比别人玩的更好。在游戏厅里,高手总是受到围观群众的羡慕,甚至有人花钱请你打。
当想清楚这两点之后,其实理论上我就可以断掉游戏了。但之所以没断掉,是因为我觉得我没有损失什么东西。玩了三年游戏,我的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我常常想,如果名次下降了,我就不玩了。可是每次都是第一。我很骄傲。成绩第一,游戏高手,这才叫能耐。
但是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存在你上了瘾还无所失去的情况。你被一个东西绑架了,离不开它,你就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一定的。
初三时候,我遇到了几件事。第一件是近视,从完全健康到400度的眼镜。近距离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会疼。我为此真的很心伤,觉得代价太大。但没有完全下决心戒。
第二件,就是我上面看到的那一个母亲,她走到正在玩游戏的儿子面前,哐当就跪下了,求儿子不要再打了。儿子根本没理她,淡定的打完游戏,自己一个人走了。我那天晚上回家,我爸那时候在外面跑车,我就问我妈,如果我变成了坏学生怎么办?我姐说我可是学霸呀!我妈还给我夹了一个荷包蛋.
没过几天就有了第三件事。网吧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混混很多。有一天两个小流氓把我的手表抢了,那可是我大姐去深圳赚的第一份工资给我买的生日礼物。于是,我找了几个也是混社会的同学,有天晚上把一个流氓堵在了一个街角,我上去搜他的身,结果在他腰上摸到一把匕首,那一瞬间他很毒的盯了我一眼,我两腿都发麻,表也不敢再要了。这一次感觉到害怕,害怕这个地方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当然不是我怂了)。我深深觉得对不起父母,第一次觉得自己步入了自己控制不了的险境。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游戏。一下,就断根了。近视和丢表,还有那个母亲和儿子,让我有了对游戏的免疫力。然后对所有游戏通通无感了。我心里知道,就那么回事。
故事还在继续......
上大学,班上一个同学迷上了游戏。那时游戏已经从当年的传奇进化到了征途、问道,玩法变化太多了。当年小网吧里鱼龙混杂,如今游戏的成熟网游里面的全世界聚拢的牛鬼蛇神就更多了。再加上大学里时间多没人管压力小,这个同学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打游戏,基本不上课,挂掉好几科,甚至补考的时间他都会错过。睡我上铺的这个同学,如果没记错的话,是2010年我们系唯一一个没拿到毕业证的。
很多年后,一个80后的创业者跟我讲,他上大学时班上就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打游戏挂科毕不了业,他创业时就决心不做游戏。我听到这个就心里发紧。就禁不住想,如果我中学没碰游戏,如果是大学才碰游戏,我会不会就是那个挂科毕不了业的人。这时我就会感谢那两个抢表的流氓。丢一只表,比上了大学拿不到毕业证强吧。很多时候,仇人就是恩人,摔倒就是拯救。
我的一个亲戚,专科毕业后就在家,考本科考不上,考公务员考不上,一直在家里玩游戏。吃饭的时候出来一趟,吃完饭回屋接着打。父母都不知道他每天几点睡觉。亲戚聚会,他也基本不出现,他也自卑。忽然有一天他醒了,也可能是实在受不了亲友失望的眼神了,终于觉得这个游戏打来打去真的没意思,去了深圳打工,想找个女朋友。但这一年他已经28岁了。最青葱的时光没了,贡献给了连续几任的中国首富。
这个亲戚一直很羡慕我,上了好大学有好的工作。每次看到他,我就会感叹,人跟人真的不一样。有的人,对游戏天然有免疫力。有的人,可以克制住自己,打游戏也不耽误学习。但有的人,他为了游戏,什么都抛之脑后。有的人,丢一只手表,他就会醒。有的人,丢掉了十年青春,母亲下跪,他也未必会醒。
所以每次看到有的人说,是你自己不自律,不要怪游戏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智商的优越感,挺冷酷的,他们好像觉得笨的人就活该被操纵,被当成花肥。那些会游泳的人会喊,我们不需要救生圈,不要往水里丢救生圈,我们多健壮。他们全不在乎,真的有人不会游泳而在水里挣扎,他们可能被淹死的。
不是所有有毒的东西都叫毒品,那取决于程度。我们吃的米里有重金属,如果人体还可以代谢掉,那就不叫毒米。如果重金属太多,人吃了上吐下泻,那就叫毒米了。界限在于,普通人是不是扛得住,弱者是不是扛得住。界限肯定不在于强者能不能扛住。
多数的网络游戏,跟一些泡沫剧、三级片一样,处心积虑勾引人的弱点,贪嗔痴慢,都有毒。但网络游戏毒性之强,因为它互动。你看个剧,你不是主角,你只能把自己想象成主角,俗称意淫。但在游戏里,你就是主角,可以肆无忌惮的烧杀抢虐、贪嗔痴慢。因为互动,再加上社交,变化就无穷,你可以玩一辈子。进入了出不来,就算想出来,却无力走出来。逐渐的,它开始高于学业,高于青春,高于父母,甚至高于生命。那个跳楼骨折的13岁男孩,就是觉得游戏高于生命了嘛。这是不是毒品?
《教父》里,一群黑帮老大在讨论海洛因生意时,最后一个老大是这么总结呈词的:第一,不要让海洛因靠近学校。第二,把海洛因卖给有色人种,他们是畜牲,让他们堕落吧。
有些人把游戏沉迷归结于个人素质低劣和家长教育无方,说游戏无罪,跟黑帮老大是一个逻辑:有些人就是低劣品种,让他们上瘾,堕落。更有些人还说,不要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不要与孩子的生活方式为敌”。连黑帮都知道,容易上瘾的东西不能进学校,他们却在喊,上瘾是孩子的自由。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柔弱,容易被引诱,他可以被塑造。
教会孩子游泳,是长期的事。现在他要淹死了,赶紧丢救生圈下去,是现在马上就要做的事。
我坚信的第一个观点是,网络游戏是天然会让一部分人上瘾的,毕竟我们都是禁不住诱惑的凡人,尤其是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所以必须管制,分级,限时。一定要往水里丢救生圈。用不用,是落水者的自由。但一定要有。这是在社会公益层面,公共政策层面的决定。这是一个社会的底线。
我坚信的第二个观点是,现实而言,管制是不乐观的。有了法律和警察,却还是有毒贩和瘾君子,就像我当年排除万难玩游戏一样。现在的孩子更有条件绕开管制,性格更无所忌惮,网络和投机者无处不在。就算孩子安全长大了,我的大学同学23岁,那个亲戚28岁,成年人照样沦陷,代价更惨重。如果拉不回轨道,不如让他飞出去。与其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与其生出叛逆,不妨及早放开,让他自己栽跟头,挨饿受冻,流血破骨,痛彻心扉,早点生出免疫力,代价会小一些。在家长眼皮底下呛水喊救命,总好过孤身在外时呛水沉底。这是在个人的自由选择层面,每个家长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的对策。
两害相权取其轻。毕竟每个人都是必定要受伤的。这里原本就是一个动物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