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全景
耶利米哀歌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城和圣殿悲悲惨惨地遭到破坏,被火焚烧之后所作的五首悲歌。
耶利米一开始就说:“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1:1),接着又说:“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她的。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成为她的仇敌”(1:2);“我因这些事哭泣,我眼泪汪汪,因为那当安慰我、救我性命的,离我甚远。我的儿女孤苦,因为仇敌得了胜”(1:16);“因我众民遭的毁灭,我就眼泪下流如河。我的眼多多流泪,总不止息,直等耶和华垂顾,从天观看。”(3:48-50)
那么,先知耶利米如此悲痛哭泣,他的眼泪有什么意义呢?虽然眼前的惨淡的光景足以令他悲痛不已,但是,耶利米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上的破坏和损失而哀哭。他之所以痛哭,是因为“锡安城的威荣全都失去”(1:6),即他们与神的交通断绝了。神向先知以西结显现的枯骨有什么意义呢?(结37章)这些枯骨象征了灵性已死的以色列。此刻,耶利米所哭的正是锡安之死。我们不妨再进一步的分析。如果仔细观察耶利米哀歌,便会惊人地发现——在因圣殿被毁哀哭的字字句句中都可以发现作为真正的圣殿成就以马内利的受苦的耶稣基督。耶路撒冷圣殿遭毁坏是因为他们犯罪惹动了神的震怒。以自己身子为殿的耶稣基督之所以在十字架上一定要拆毁自己的身体(死),是因为他要为我们担当因我们犯罪惹动的神的震怒。这样一来,在哀歌中发现耶稣基督的形象是很自然的事情。主耶稣在提到自己的死时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2:19)第2章说:“在锡安百姓的帐棚上,倒出他的忿怒像火一样。”(2:4)第4章11节也说:“耶和华发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
“忿怒”是耶利米哀歌的核心词之一。忿怒和怒合起来共出现了15次。但这并不是说哀歌中只有耶和华的忿怒。第3章说:“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3:22)由此可见,神的忿怒与他的爱同在,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事件同时体现了神的忿怒(公义)和爱,我们应该时刻将这一点铭记于心。
从救赎史的角度来看,正如圣幕和圣殿是耶稣基督的预象一样,神将他的忿怒倒在百姓的帐棚上(2:4),毁坏自己的 帐幕(2:6)预表了神将把自己的忿怒倾泻在以自己为殿实现以马内利的神儿子身上。圣经说:“耶和华的烈怒必不转消,直到他心中所拟定的成就了。末后的日子你们要明白!”(耶30:24)又说:“他(神)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罗3:25),那么神究竟忍耐到什么时候呢?直到神将忿怒降到自己儿子身上,“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3:25-26)的时候。这时,神的公义和神的爱就会同时得到满足。
试想一下。从根本意义来讲神将忿怒降在耶路撒冷不能满足他的公义,将以色列人从被掳的境地带回也不能完全体现神的爱。正如旧约里发生的事件都是新约将要成就之事的影象一样,圣殿被毁,他们被掳归回,这一切都只是耶稣基督将要成就之事的一个预表。长久忍耐的神的忿怒的顶峰就是在加略山上将自己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体现“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你的诚实极其广大!”(3:22-23)的高潮也是在加略山上将自己的儿子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先知耶利米虽然在远处隐隐地看见,却也仰望为立“新约”(耶31:33)流血牺牲的基督。他悲伤地说:“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他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在他发怒的日子并不记念自己的脚凳。”(2:1)“使黑云遮蔽”也就是说神掩面的意思。这句话使我们联想到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天完全黑暗,一点点光线没有的场面。从“将以色列的华美从天扔在地上”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听到主耶稣说“我的 神,我的 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的悲惨呐喊。
仔细读耶利米哀歌,到处都会发现我们的主耶稣受难的样子。特别在给人以安慰和盼望的第3章尤为集中。第3章开始就用第一人称单数说:“我是因耶和华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3:1),“我哀号求救,他使我的祷告不得上达”(3:8),使我们听到了主耶稣呼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的声音。“他使我转离正路,将我撕碎,使我凄凉。他张弓将我当作箭靶子。他把箭袋中的箭射入我的肺腑”(3:11-13),这一段仿佛正是对受伤的主耶稣的描写。“我成了众民的笑话,他们终日以我为歌曲”(3:14)这一句恰似描写了受嘲弄的主耶稣。“他用苦楚充满我,使我饱用茵陈”(3:15),这句话说明神不仅没有撤去主耶稣的杯,反倒让他连渣滓都喝掉,一点也不剩。“无故与我为仇”和“他们使我的命在牢狱中断绝,并将一块石头抛在我身上”使我们想到了主耶稣被埋葬的场面。“众水流过我头,我说:‘我命断绝了!’”(3:52-54)这句话描写了一切都结束的绝望境地。但是,第57节又说:“我求告你的日子,你临近我,说:‘不要惧怕!’”给人以复活的希望。第4章说:“锡安的贵胄素来……现在他们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无人认识;他们的皮肤紧贴骨头,枯干如同槁木”(4:7-8),描写了他的尊贵和卑贱。“耶和华的受膏者好比我们鼻中的气(生气,圣灵),在他们的坑中被捉住”(4:20),这句话描述了主耶稣也曾经一时被死亡拘禁(徒2:24)。“我们必在他荫下,在列国中存活”(4:20)与“我们素来所盼望要赎以色列民的,就是他”(路24:21)有同样的意义。
耶利米哀歌的核心在于第3章19-33节——即便在灰心的时候,“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3:21)。眼前已成为一片废墟的灰烬,他会想到什么,心里又会有什么指望呢?他想起的应该是神与他的祖宗和列祖所立之约,想起耶利米书中所启示的神必带他们从被掳之地归回和应许和新约。作者在下面的经文中给出了有这指望的理由——“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3:22-23)如果耶利米哀歌仅限于一曲哀歌的话,那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盼望,它被选入圣经又有什么意义呢?
先知耶利米说:“耶和华是我的份,因此,我要仰望他。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他的,耶和华必施恩给他。”(3:24-25)最后做出结论——“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他的救恩,这原是好的。”(3:26)这一等候的盼望也是旧约所有信徒的告白。
弟兄们,我们也不要懒于回想。无论的所处的现实有多么令人灰心,但只要回想起神的大爱就会有指望,因为“耶和华诸般的慈爱……他的怜悯不至断绝,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默想
1.耶利米哀歌首先表达了对什么的哀痛?
2.这几首哀歌使我们看到了谁?
3.耶利米哀歌表现了对神的哪一属性的信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