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哀歌的作者
圣经本身并没有指明作者是谁,但教会传统认为,哀歌的作者是耶利米,具体参考代下35:25说耶利米为耶西亚作哀歌。[1]哀歌成书时间应该是亡国之后不久(公元前586-538间),在哀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三种身份在叙述:作者,耶路撒冷和耶路撒冷的居民,[2]三种角色即统一,又分开,给人一种三而一,一而三点感觉,让我们看见百姓们经历亡国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
二、哀歌的内容
耶利米哀歌总共5首,有四首是离合诗,这不是指它的内容,而是指它的结构,所谓的离合诗体就是它是按希伯来文字母排序而组成的诗歌,希伯来文有二十二个字母,作者就用这个二十二个字母排序写了四首哀歌,第三首有66节,就是每三节一个字母,如此精心编排,足见作者的功力与用心。[3]耶利米哀歌是集合了个人哀歌和集体哀歌于一身的哀歌群。五首哀歌在结构排布是也是独具匠心,1与5对应,2与4对应,凸显3。具体参考21世纪旧约导论[4]。
哀歌的主题和耶利米书一样,都是为国家因为背叛神而被掳后的反思。耶利米的哀歌在希伯来文圣经的归属中,它不属于先知系列,它属于圣卷系列。哀歌的主要内容是对以色列国被掳掠后的祈祷,一个原本以为万邦皆下品,唯有自己是上帝的京城,不会有亡国的之危险,然而事与愿违,转瞬间成为亡国奴,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因而给本书取名’ekah,意思是“何竟”与“为何”。诗人在字里行间为国哀歌,然而却不知哀歌的理由是什么?难道真的如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不,他们没有商女的健忘,也无刘禅的乐不思蜀,他们乃是四百年来家国,几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在他乡,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们死活都不肯,唯心里祝祷,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舌头贴于上膛;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右手忘记技巧,我岂可在北被掳之地唱一首锡安之歌呢?
但后后世之人,在重新翻译,不理哀歌之理由,只看哀歌之表面,并将之取名为哀歌(qinot),这是否妥呢?要待后人来比较。
来自网络三、哀歌的神学
哀歌的神学是对过去王国之神学的总结,也是对当下被掳神学之反思,更对未来的神学提供些许的指引,具有多层次时间意义,因为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神。哀歌揭示了神是超越历史的神,他是历史的主宰,圣殿不过是历史的产物,不可以将有限的圣殿和无限的神划等号。这也回答了圣城如何会被毁,圣民何被掳的原因。哀歌具有申命记的传统:罪是苦难的开头,有罪被罚,有善必赏读原则。哀歌再次强调上帝要的什么?先知已经给出了具体提示:上帝要的是百姓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当百姓不与神同行,耶和华的日子的审判性便如期而至。
四、哀歌的解读
哀歌的文字没有任何难度,但是要将哀歌读出深度还是很有难度的 ,因为它离我们太过久远了。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而哀歌在诗歌中的地位又非比寻常,耶利米哀歌是哀歌中的哀歌,这样看来,耶利米哀歌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解读哀歌,首先,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用祷告的生命来读。这样比用神学的批判形式读,更能明了神的心意,哀歌是有神学的基础,但哀歌更是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与反思。其次,我们要有接受的状态来看待神给我们苦难,当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痛苦的时候,这还不是痛苦的最高级别,因为这个时候,神还给我们有反转的机会,我们也应该献上感恩,苦难的最终审判就是我们连悔改的机会都被剥夺,就如当年的所罗门之圣殿,它是人掌权的最荣耀体现和最失败的印记。
五、哀歌的分段
哀歌的分段。每一章为一段。
1耶城的状态
2上帝的发怒
3神的怜悯
4锡安的今昔对比
5耶城的将来
[1]李炽昌、游斌著:《生命言说与社群认同希伯来圣经五小卷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十月),页169。
[2][加]菲,[美]斯图尔特著,李瑞萍译:《圣经导读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46。
[3]离合诗不是耶利米哀歌所特有,诗篇也有很多篇就是以这种形式完成的,最著名的是诗篇119,其他还有9,10,25,34,37,111,112,145等。
[4]狄拉德著,刘凉淑译:《21世纪旧约导论》(台北:校园出版社,1999年),页38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