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不见,也不散

作者: 萌耕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0:46 被阅读118次

          “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望于人生的荒漠”……      

          记得2015年6月从江汉辞职的时候,与挚友雨丝坦露:虽然期待着新的工作起点,却也担心去到大山中,身边就没有你这样的朋友了。江汉的F4,怕是再也难以相聚了。雨丝安慰我: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会有新的朋友,放心吧。那时候,虽然淡然忧伤,但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办理手续、整理行李、交接工作,一切仓促有序,鲜有思绪伤离别。        

            每个人的学生之旅中,小学时光本是最长,但因着没有竞争压力,没有优胜劣汰的制度,这六年比起初中的三年、高中的三年,似乎不及一半。所谓的同学情、师生谊,只是少数学生心中的涟漪朵朵。很少有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每年开学,老师流水更替,学生顶多只在开学半个月里感叹“还是以前的老师好!”“我喜欢新老师”……后来的后来,师生“相爱相虐”,谁跟谁都一个样。      

          散学家长会后,轩轩和奶奶留下来与我道别,她下学期就要转去别的学校了。几句话一聊,轩轩和奶奶竟热泪盈眶。奶奶撩起衣服拭去泪水,轩轩转过身抹着眼泪,不想被我看到。旁边还有一位家长,也是等着与我私聊几句的,她竟也泪湿眼眶。第一次置于此情此景,我不知所措。在内心,我是真舍不得这个孩子的,她什么都好,是我的得力助手。可在如此感恩、如此真挚的家长和学生面前,我好像没有表现出一丝忧伤。都说文艺的人都爱感伤离别,师生之间本是匆匆过客,这一生,只能互相陪伴一程,忧伤真地无济于事。敏感于人世间的种种关系和情谊,可是我又是那样理智,理智得近乎绝情了。

          其实,我从来都不是绝情之人。遥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每一次毕业,都给当年教我的老师写封感谢信,信中称呼一律为“恩师”,语言稚嫩不假,但感恩之心悠悠,感激之情切切,总想用文字让老师们明白,总有学生铭记着你的好,感念着你的情。

          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创造一个新的称呼——恩友,以此纪念对我有恩的朋友。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当属平常,但是有的援手却让人铭记终生。 初次见面,我与她便像似曾相识,彼此有说有笑,她说的我都懂,我说的她也赞成。第一个晚上,她急我所急,帮我烧好两瓶开水提到我的寝室,从此就温暖了我在山村从教的人生。周末作伴,留守学校,我做饭,她帮着吃,我们吃什么都觉得香。互相鼓励,互相进步,互相见证,一晃4年了。5月份,我参加宜都市新教师教学比武,她全程陪伴。每次我要试教了,她就到校长办公室门口张望着,生怕校长分不出时间来听课。晚上十点多还陪着修改课件,录制微课,交代技术细节……总之,她总是把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做。    

          如今,我们要分开了。往事历历在目,这是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感受最深的离别。虽然我们相聚不远,也在同一个系统,可是内心还是喜忧参半。为她新的起点喜,为自己少了一个随叫随到的好友忧。人生旅途中,我们有缘结伴而行,相濡以沫,无忧无虑无猜忌。只是这一程太短了,这段纯洁而明亮的时光成为了彼此永恒的怀念。往后的路,越发复杂,越来越孤独。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好像不再有阳光似的。

          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对离开的学生,对离别的挚友,聊表安慰和祝福!可是,怎样聊以自慰呢,我虽泪点高,可是内心深处却脆弱不堪。这些年或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所谓的理想套牢,很少主动联系曾经的知己良友,这是自己的性格释然,无关他人。可是时间久了,有些人,散了会不会真地散了?

          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师生,同窗,同僚……这世界重要的人很多,可谁也无法伴谁朝朝暮暮。这一程有你,下一程有他,这些重要的人交替出现,伴随我们走过完整的人生。只是那些曾一起并肩作战的人,那些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我的手不放的人,那些即使分开还时常挂念我的人,纵然余生再也无法相见,我也不能与他们真地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纵不见,也不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wp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