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具有将近9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众多,其中尤以皇家园林胜迹驰名世界。在这些园林中,点缀着众多从全国各地搜集的奇石、美石,构成了古典园林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奇石是古代造园大师们常用来构建景点、美化环境之必不可少的道具,由于这些奇石都有其不凡的来历,所以当人们在欣赏她美丽的外形时,也同时感受到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北京建城史”,请看我的网易博客专文:《分类“北京游踪”中(原创)“北京建都860年纪念展”纪实》)
本文收录的12块奇石,分别散布在北京几个著名的园林内,现结集发表这些奇石的照片,并附有简短说明,提供给喜爱奇石的朋友们欣赏。
1、奇石之首:颐和园“青芝岫”(又名“败家石”)
此石位于颐和园主体建筑“乐寿堂”(慈禧太后游颐和园时的寝宫)前
下图、 “青芝岫”正面(面向乐寿堂)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3f1d257aef42ca53.jpg)
下图、“青芝岫”背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71f8c909954a2985.jpg)
下图、 乾隆御笔题字:玉英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65ba64625a0ed3f.png)
下图、“青芝岫”正面的诗文 ( 青芝岫影 乾隆六年吉 御制诗并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20d9005ec7146119.png)
下图、乾隆御笔题字“青芝岫”,“青”字已脱落。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b7352cf613799a08.png)
下图、 “青芝岫”背面诗文细部 ( 青芝岫一律 臣 汪由敦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6476e9a7e098643.png)
下图、诗文细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6fdc1a0cd5c73aa.png)
下图、乾隆御笔题字:蓮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10b7a241af30fd70.png)
下图、“青芝岫”背面 诗文细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a98f371e80724fdb.png)
下图、“青芝岫”---败家石说明 (详见附件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ad119d454c7e5f4c.png)
2、中华文化园“四代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3661626bff357134.jpg)
中华文化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在著名的“北京世界公园”以南约3公里处。是一座以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为特色的仿古园林。门票60元/人。 它与北京世界公园、大葆台西汉古墓连成一片。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导、集文化、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主题公园。中华文化园占地500亩,由“一魂三园四中心”组成,“一魂”为“中华魂”艺术墙;三园为静园、动园和忆贤园,与景观配套的四中心、中华食府中心、中华商品中心和教育培训中心。
“四代石”文字说明
四代石属于北太湖石,重达50多吨,它产于山东临沂的费县,是由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费时3年挖掘而得,故称“四代石”。据专家考证,他的形成已有上亿年的历史。
这块奇石瑰丽典雅,浑然一体;具有瘦、皱、漏、透的特点。在北京现有的园林中,唯一能和它相媲美的北太湖石,只有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那块败家石“青芝岫”(见本文1)。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d8fb18ec47748f0b.jpg)
3、中山公园“青莲朵”
下图、青莲朵南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2d4a62478b038ff7.jpg)
下图、青莲朵侧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46539abb9fe1f6ea.jpg)
下图、青莲朵北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7868d913d3bec605.jpg)
“青莲朵”石位于中山公园著名的社稷坛(俗称:五色土)西门外小土山前。
“青莲朵”文字说明 (详见附件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82e4268f157fb629.jpg)
4、月坛公园无名奇石
月坛,即老北京传说的“九坛八庙一口钟”中的“九坛”之一,是古代皇家祭祀月亮神的祭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路。门票2元/人。月坛原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祗的地方,面积120亩。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月坛于1955年辟为月坛公园,分为北园和南园两个部分。1969年在公园内建筑了电视铁塔。1983年在外坛修建了天香书院、揽月亭、爽心亭和嫦娥奔月雕塑等。1987年又增建了月下老人祠和碑墙。碑墙约200米长,共有碑刻76块,均为多名现代知名书法家写的历代文人咏月的诗篇。
A:此石无名,但玲珑剔透,是明代遗物,位于公园南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f4bb8976750460ea.jpg)
B、 此石位于公园西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505b528c55b93803.jpg)
5、“中山公园”之“青云片”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的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下图、“青云片”正面 此石位于中山公园东南隅 简介详见附件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7ba104f2012a73f2.jpg)
下图、“青云片”侧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edfe4b27f8364fc.jpg)
下图、“青云片” 背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535f9f6b9483e47.jpg)
“青云片”上共有乾隆题诗5首,此为之一 。 多数字已漫漶不可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7c55cb0c6355b978.jpg)
6、“北京大观园”之“补天遗”石
北京大观园是一座由红学、古建、园林、清史、民俗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设计建造的仿古典园林。始建于1984年,1986年部分对外开放,1989年全部开放。位于北京西城区(原宣武区)南菜园外城护城河畔。全园面积12.5公顷,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新拓水系2.4万平方米,草坪500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3 万余株,堆山叠石6万立方米 。园内的建筑 、山形水系、植物造景 、室内陈设、小品点缀等都尽力忠实于原著的时代风情和具体描绘,再现了文学大师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官府园林风采。全园包括庭园景区7处、自然景区3处、佛寺景区1处、殿宇景区1处,总计景点40多个。
下图、“补天遗”石 正面 (此石立于大观园门外广场南侧)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7c2f698da84da9f.jpg)
下图、“补天遗” 背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81a5f4481e3ffb09.jpg)
7、“樱桃沟”中的“木石前盟” 奇石
当地人称此石为“石上松”,这是正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5ecece80966f336a.jpg)
下图、 “石上松” 侧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a7cd4729f5b704b.jpg)
樱桃沟位于京西名刹卧佛寺西北一里许,是两山所夹的溪涧,明代于山涧两旁遍植樱桃树,因而得名。樱桃沟除了樱桃之外,还有杏桃、迎春、海棠、牡丹、芍药等花卉,依时节次第开放,其时山花烂漫,溪水淙淙,宛若世外桃源。在溪涧旁,还分布了鹿岩精舍、石桧书巢、五华寺遗址、元宝石、退谷亭等胜景,据传曹雪芹晚年落魄京城时,常来此地盘桓,其巨著《红楼梦》,即受元宝石的启发,构思了宝、黛“木石前盟”的故事。
“石上松”文字说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05e64697729eabf8.jpg)
8、颐和园仁寿殿前的“寿星石”
下图、 俗称风水石。位于颐和园正门内,是一块石灰岩岩溶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24246d0ed1a836a.jpg)
下图、 寿星石 说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8e6798241b95c64d.jpg)
9.中山公园“搴芝石”
下图、“搴芝石”正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a21fe30be73b960c.jpg)
下图、“搴芝石”侧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099b1d0fcbed02d2.jpg)
下图、“搴芝石”背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9e8f90defda8a80d.jpg)
10、中山公园 “绘月石”
下图、 远看“绘月石”(位于水榭北小岛上中间树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ca5891fc4ebbe62c.jpg)
“绘月石”形状奇特,以前经常有人攀援其上照相留影,现在,公园管理部门为保护此石,已用玻璃罩将此石封闭,但石上御题“绘月”二字仍清晰可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6d58ed3d262c1701.jpg)
下图、“绘月石”背面已见多处断裂,岌岌可危,不采取措施保护也不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b766ef57d14f23bc.jpg)
下图、被“囚禁”的“绘月石”全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88bcfd9cf8c19083.jpg)
11.中山公园-“南极岩石”
下图、 “南极岩石”侧面,石下部刻有:中国南极考察队赠-一九八五年七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be04006e03dbcab2.png)
下图、“南极岩石”正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e63ba663ae0418b5.png)
12、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前面的奇石
下图、来今雨轩对联: 莫放春秋佳日遇 最难风雨故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3297/0caff3cfad75012b.png)
附件一
青芝岫
这块奇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被明朝书画家米万钟发现。米万钟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后裔,他多才多艺,诗、书、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喜欢奇山异石,由于他爱石成癖,故自称“石隐”,取号“友石”。 当时他的家---海淀“勺园”里收藏大量的奇石、名石,名冠京都,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米万钟亦善画石,有多种画石本传世。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墨石图》就堪称奇石图中的佳构。米万钟为寻求园林置石,不辞辛苦踏遍郊野群山。一日在房山群山中偶尔发现一块巨石,突兀凌空,昂首俯卧,当即米氏爬上石头顶礼膜拜、赞叹不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今天,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名呢!
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罗锅子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
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这块“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拆墙后再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认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罗锅子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把此石赐名为“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莲秀”、“玉英”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几吨。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也还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玉英”均清楚可见。
附件二
青莲朵
青莲朵原是圆明园内长春园茜园之旧物,圆明三园后被外国侵略军焚毁后,移至中山公园社稷坛西门外的小土山前,石高1.7米,周围3米,石上沟壑遍布,质地细密,上刻乾隆御笔题写的“青莲朵”三字。据考证,这座太湖石原系南宋临安(今杭州)德寿宫中故物,原名“芙蓉”。德寿宫原名宗阳宫,在南宋时,原为秦太师(秦桧)的赐第,后改为“德寿宫”,宫苑中有古梅,南宋高宗赵构退位当太上皇,淳熙五年二月初一日,皇帝到德寿宫朝拜后,太上皇特地留皇帝在石桥亭子上看古梅,太上皇介绍说:“苔梅有二种:一种宜兴张公洞者,苔藓甚厚,花极香;一种出越上,苔如绿丝,长尺余。今岁同时著花,不可不少留一观”。与此同时赵构对儿子孝宗说:“这里有很多奇石是太湖石之王,透、漏、丑都占,样子极象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应为芙蓉石”。
德寿宫后因无人居住,逐渐荒废,至乾隆时已不及原规模十之二三,但某些遗迹尚存。明时又有镌梅石碑,以传德寿宫旧迹。明代画家孙扶和兰瑛合作,画了—梅一石成《梅石图》,刻于石碑上,名曰:“梅石碑”,置于‘芙蓉石’旁。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命第一次南巡时,在杭州吴山的宗阳宫游览,发现此奇石,十分喜爱,以衣袖拂拭“抚摩良久”;并吟诗曰:“临安半壁苟支撑,遗迹披寻感慨生,梅石尚能传德寿,苕华又见说兰瑛;一拳雨后犹余润,老干春来不再荣,五国内沙埋二帝,议和喜乐独何情。”浙江地方官领悟“圣意”,转年就将此石运至京师。乾隆降旨置于长春园的茜园太虚空院中,并亲自命名为“青莲朵”。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时,得知梅石碑当初镌碑情况,便命人摹刻梅石碑一通,与杭州旧碑并立。乾隆三十二年又重摹一刻碑,置于圆明园茜园“青莲朵”石侧旁。乾隆念念不忘这段逸事。到他最后一次南巡时还兴致盎然为此事吟诗。
梅石图碑现移置在北京大学校园内。
附件三: 青云片
青云片石原为圆明园文物,放置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西端的“时赏斋”前。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毁后,该石被弃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挖出,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来今雨轩”以南,遂成为园中的一景。至今,青云片石及底座基本完好,但镌刻于石上的八首诗(现存七首),则已出现不同程度风化,所幸的是尚可辨其大略。
“青云片”石高约3米,长约3.2米,周围约7米。色青,玲珑剔透,姿态奇特优美。石上刻有乾隆御笔亲题“青云片”三字,其周遭刻有御制诗七首。
“青云片”和颐和园内的“青芝岫”,这两块石头原都是明万历进士、书画家米万钟之遗物。都是采自北京西南的房山深山内,二石运抵良乡时,由于米万钟家财耗尽,被迫弃于郊野。一百多年后,二石被途径良乡的乾隆发现,将大石运至颐和园乐寿堂前,名曰“青芝岫”。小石运至圆明园时赏斋,赐名“青云片”。二石合称“大青、小青”。大青突兀雄厚,小青则玲珑通透,因此乾隆又把青芝岫称为雄石,把青云片称为雌石。
乾隆十分珍爱“青云片”这一奇石,他于丙戌年(乾隆三十一年)题七言古诗一章,后来又于丁亥年(乾隆三十二年)、己丑年(乾隆三十四年)和庚寅年(乾隆三十五年),先后在时赏斋赋写了7首诗,在这些诗中叙述了这一怪石的来历、移园过程,以及它的怪状和命名。同时将这8首诗词,于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刻于“青云片”石上。其中一首诗叙述大青小青二石移置皇家御园的过程:
万钟大石青芝岫,欲致勺园力未就。已达广阳却弗前,土墙缭之葭屋覆。
适百里半九十里,不然奇物靳轻售。向曾辇运万寿山,别遗一峰此其副。
注:勺园为米万钟的私家园林,原址在今天北京大学西墙内
乾隆为“青云片”石题诗曰:
伯氏吹埙仲氏箎,彼以雄奇此独透。
移来更觉易于前,一例为屏列园囿。
泐题三字青云片,兼作长歌识所由。
注:“彼”:指“青芝岫” , “此”:指“青云片”
2011年3月30日 第二稿
网友评论